中國特區 回首頁

西方在中國投資阻礙了中國政改

/綜合報導

http://www.southnews.com.tw

 西方國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民主會隨著經濟自由化而出現。但是,許多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情況證明西方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們說,中國迅速的經濟增長幫助了共產黨鞏固其政權合法性,阻礙了中國進行民主變革。

 《美國之音》在一個系列報導中指出,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在中國開始推行經濟自由化政策,使中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時期。許多西方觀察人士說,中國的政治改革將隨之而來。

 紐約大學政治學系主任梅斯齊達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說,有人認為經濟增長會產生一個受過教育的,資本主義的中產階層。他們將要求支配自己的命運。但是,中國的情況並不如此。

 梅斯齊達說︰「鄧小平宣佈實行經濟改革的時候,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中國將迅速成為一個和過去不同的,類似民主製的國家。但是,中國實行改革已經27年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在治國模式上有任何重大的變化。」

 梅斯齊達教授還說,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獨裁政府顯示,他們可以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同時抵制任何要他們放鬆權力的壓力。

 他說,許多獨裁者知道,經濟繁榮可以取代自由和民主。他們面臨的主要威脅不是促進經濟增長,不是完善保健制度,不是將人們的教育水準提升到比較高的程度,因為所有這些都對提升生產率有幫助。

 他指出,這些獨裁者也清楚,對他們有害的是民眾有權自由集會,有一個透明度很高的政府,以及有新聞自由。在推展經濟發展的同時來壓制那些自由權利不需要什麼代價,民眾不愁吃穿就不太考慮要把政府趕下台的問題。

 《美國之音》報導說,據估計,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強勁的經濟擴張主要得益於外國投資。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國常常被稱為「世界工廠」。僅去年一年,在中國設立的外國企業就有4萬4千多家,價值達600億美元左右。

 美國的企業尤其喜歡中國的技術市場,因為這個市場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據估計,中國目前有網路用戶1億1千萬,到2010年,這個數字有可能會猛升到2億5千萬。

 然而,中國監控其公民的網上活動,不許他們從某些網站獲取訊息,還常常監禁那些他們認為在網上進行顛覆活動的人士。另外,微軟、Google、雅虎和思科等大型高科技公司為了在中國開展業務,不得不遵守中國的有關法規。人們一致譴責這些公司幫助北京鎮壓異議人士。

 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普雷斯托維茨是《30億新資本家,財富和實力向東方大轉移》這本書的作者。他說,美國公司經常陷入難以控制的局面中。

 普雷斯托維茨說,「當國會通過立法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國會同意給予中國最惠國貿易地位,這是國會在採取步驟鼓勵美國公司跟中國做生意。大家都知道,我們不是在跟一個民主國家打交道。大家都知道,中國領導對訊息的觀點跟我們不同。」

 他說,這些公司顯然把中國看成是重要的商機。如果它們不去,其它公司就會去。不過,這確實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外國公司能夠和獨裁政府合作到什麼程度。

 倡導言論自由和人權的人士多年來一直在這方面提出批評。美國國會目前正在考慮透過立法,管理美國網路公司在海外的業務。

 不過,普雷斯托維茨認為,要北京放鬆對外國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控制需要國際社會的努力。他還說,中國國內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最近中國幾位前高層官員敦促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放鬆監控。

 普雷斯托維茨說,因為中國有一些重要人物懂得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因此,美國和其它西方和亞洲,如韓國和日本等國家的人士都有許多機會發揮作用。他們可以坐下來跟中國人交談,跟他們說,我們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活動,而全球活動實際上是應該這樣做的。

 許多觀察人士認為,儘管中國當局努力在透過經濟上的成功來使自己更合法化,但是,要求民主改革的壓力只能在中國逐步增長。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研究項目主任裴敏欣說,中國目前有一股強有力的過渡趨勢。

 裴敏欣說,經濟的快速增長正在產生兩個現像。其一,巨大的社會壓力和不穩定性產生了對改革的要求。其二,經濟增長正在創造良好的條件,如出現一個中產階級、擁有私有財產以及跟國際社會的相互聯繫。這些從長遠來看都是有利于實現民主的。

 裴敏欣說,外國公司在繼續削弱共產黨在中國的控制。這些外國公司跟國有公司競爭。這就是說,它們在削弱國有企業的實力。從長遠來看,共產黨對經濟權力的控制將會削弱。另外,外國公司把最先進的管理模式帶到中國。先進的管理理念強調競爭,思想開放,強調由能人來負責管理。這些也會對改革制度帶來壓力,從而創造一個更為自由的文化。

 《美國之音》指出,許多對西方商業利益在中國的作用進行批評或維護的人一致認為,中國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實現民主。他們還認為,隨著中國參與全球民主化運動,占世界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口將第一次生活在自由的社會裡,而這些社會的基礎就是普遍的民主標準。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