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區 回首頁

中國與經濟實力均勢的轉移


/威廉•霍金斯


 

 1917年3月,大英帝國從奧托曼帝國手中奪取了巴格達。這場戰爭是衝突規模更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其結果是英國獲勝。雖然威靈頓公爵曾在滑鐵盧之役戰敗,其他還有幾次險情,倫敦在兩個世紀裡沒有輸過一場大仗。然而,就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喪失了統治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超級大國地位,而變成了歐洲的第三號國家,勉強躋身於世界十大國之列。

 英國敗於對手並非在戰爭中,而是在和平環境裡。沈湎於戰勝伊拉克的喜悅中的美國人應該吸取這一教訓。

 18世紀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而後這場革命席捲歐洲和全世界,到了20世紀,國際社會在動蕩中興起了幾個新的大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和美國的工業產值已超過英國,俄國積極發展工業,而日本則是第一個接踵而上的亞洲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在於東方:德國擔心俄國的巨大的資源和人口在現代科學與工業的推動下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世界大國之間日復一日的較量取決於競爭各方的物質財富。大國領導人有時也許沒有意願在世界舞臺上一顯身手,或者出手不當,但是沒有資源者卻難有選擇餘地;一旦碰上既有資源又有本事駕馭局勢的對手,他們休想戰而勝之。

 科學與工業在21世紀將繼續發展,這就是「全球化」的真諦。隨之將出現一批新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爭奪自己的地位。它們會尋求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爭取在世界財富中奪取更大的份額。

 中國位居這些新對手之首。今年3月在北京召開人代會時,行將退休的朱鎔基總理宣稱中國的目標是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公司或企業集團,它們應該有自己的主營業務、知識產權和名牌產品。」北京正大力投資教育,每年從大學畢業的電機工程師多於美國,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在西方最好的大學攻讀尖端科技,而北京正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吸引他們回國。對於許多投資中國的外國公司,北京則要求它們轉讓技術。

 中國實行的資本主義不屬於政府不干預的那一類。以鋼鐵工業為例:全世界的鋼鐵產量已大大過剩,以致各國都大規模向美國傾銷,影響了大多數美國鋼鐵廠的生計,但是,中國還在大量投資興建高效能的新鋼鐵企業,為的是以國產鋼材取代進口品種,改變因中國發展而使鋼材進口日益增加的局面。

 中國領導人不願意進口自己能生產的任何具有戰略價值的產品。中國有能力生產高質量、低成本的熱軋產品,這就增強了使用鋼鐵產品的那部分中國工業在國內外的競爭力。中國的鋼鐵公司也將向已經飽和了的世界市場傾銷其產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信奉「新興大市場」理論的人預計中國會擴大進口以滿足國內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但是,中國的做法是靠國內生產,這樣的例子還可見於重工業的其他領域。中國很多的建設專案增加了對挖掘機的需求;它是最大的挖掘機市場之一,2002年就進口了17,000多台。為了滿足需求,瑞典的伏爾沃公司去年宣佈在上海浦東地區興建獨資工廠,投資在1,500萬美元左右。伏爾沃每年將生產幾千台挖掘機,初步產品以最新型的20噸級B系列履帶挖掘機為主。

 20年來,美國重型設備製造商卡特皮勒一直在向中國出口其設備,它又同時遊說華盛頓與北京和好。如今它在本公司的網頁上聲稱其長期目標是:

 「成為中國推土機和開礦設備、柴油和天然氣發動機、電力發電機的主要供應商。實現這一目標的戰略之一是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中國的目標是使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規模發展基礎設施。這正為卡特皮勒這樣的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投資和銷售機遇。」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卡特皮勒與徐州建築機械集團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卡特皮勒的網頁說,它「決心成為中國世界級液壓挖掘機和築路機械的主要製造商。」卡特批勒在中國已經設有其他合資公司,生產各種型號的發動機和汽車底盤部件。

 通用汽車公司即將退休的董事長小約翰•史密斯在接受4月9日出版的男爵雜誌的採訪時說,西方的汽車技術公司將尋求中國合作夥伴以拓展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業務,這也是為了滿足美國、歐洲和日本汽車製造商對廉價汽車部件的需求。通用、福特和其他大汽車製造商有雄心勃勃的計劃,打算從中國購買幾十億美元的汽車部件。

 這些情況證實了波士頓學院教授羅伯特•羅斯的研究。他認為,「中國與日本不同,它擁有支援經濟獨立發展戰略的資源...由於勞務成本上升,美國和日本公司只得移師海外,中國卻可以順應市場趨勢向內地發展,以利用取之不盡的廉價而又相對可靠的勞動力。」世界500家大公司中,有40家美、法、德、日公司參加了4月初在陝西省會西安舉行的第七屆投資和貿易大會,簽署了4億多美元的合同。這種做法不僅加強了中國的實力,而且還削弱了中國在亞洲的經濟對手和美國。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受經濟停滯的影響,但是,中國的工業產值卻連續增長14個月。今年頭兩個月,中國的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5%,增幅創1996年以來最高記錄。

 與此相反,美聯儲於4月15日說,美國製造商的產值2、3月份繼續下跌,未能扭轉三年來的頹勢。儘管需求上升,近三年的滑坡與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情況最糟糕的1979-1982年相似,美國日益依賴於進口工業品來滿足國內需求。

 中國的官方數位顯示中國外貿於第一季度強勁增長。機械和電子產品的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而今年頭兩個月這兩項出口增加了42.1%,比去年同期高出20個百分點。新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增加了51.8%。

 中國對美貿易的順差超過日本,而且一面倒的情況更為嚴重。美國對日本每出口1美元的產品就要買回2.5美元的日本產品,這已經夠糟糕的了,但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與從中國進口之比是1美元對5美元。這種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公司與中國公司合作在中國建廠,取代了美國本土的工廠。

 英國喪失其國際地位是自食其果。英國領導人對經濟發展採取「貿易自由」和政府不干預的態度,他們彷彿認為商業競爭的後果無關緊要。今天美國官員似乎也依樣畫葫蘆。儘管美國的資金、技術和生產能力轉讓幫助了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美國官方似乎覺得無關緊要。

 13世紀蒙古人攻陷巴格達時,馬可波羅曾記載在王宮裡發現了價值連城的寶庫。在處死被俘的阿拉伯領袖前,成吉思汗的孫子呼拉古譏笑他沒有在蒙古人崛起之前早早用一城財富來加強城防。美國的繁榮與安全有賴於它的工業基礎;美國領導人是否有一天也會因為沒有保衛好這個基礎而受世人譏笑?(威廉•霍金斯/華盛頓美國工商會的資深研究員)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07.16

最近更新目錄

中國特區 回首頁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