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櫥窗 首頁

台灣「國寶魚」台灣鯛重新打入歐市


/綜合報導

  http://www.southnews.com.tw

 台灣的電視新聞遭到社會愈來愈強烈的不滿,並非沒有道理的,最近有一則對台灣非常有意義的新聞,結果,在親中泛統媒體配合中國統戰一味炒作漁權反日、水果免關稅等負面新聞之際,卻被刻意予以漏掉,那就是,台灣鯛(優質吳郭魚)在睽違兩年後,再度重新打入歐盟市場。

 台灣鯛首批10公噸在本月初從比利時順利通關輸往荷蘭,重新打入歐盟市場;由於歐盟市場對水產品檢驗要求嚴格,這次台灣鯛重返歐盟,對台灣農產品外銷具有指標意義。

 台灣鯛(Taiwan Tilapia)原產於非洲,自1946年引入台灣的吳郭魚,經過六十年的雜交繁殖改良,成為台灣在地獨特的種系,並於2002年正式命名為台灣鯛,是行政院農委會選定為四大旗艦產品之一,也是少數全年四李皆可食用的魚類。

 除了重返歐市之外,台灣鯛片多年來也被日本人視為生魚片珍品。

 在台灣民生市場中,吳郭魚似乎是不起眼的魚,但因其生長特性優於其他魚種,已被國際稱為「廿一世紀之魚」,並且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積極推廣養殖的魚種。

 吳郭魚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尾登上太空的魚,據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當年曾就魚種的選定諮詢多位養殖專家,最後採用來自台灣吳郭魚,主要是在太空中,食物消費後所產生的不可食用物質可再生與再利用來藉以產生食物,NASA長期於太空梭任務進行上述相關實驗,其中一項是以蔬菜的根、莖等殘葉餘物所產生的微生物量,在密閉式養殖系統中來養殖吳郭魚,這也是吳郭魚由於生長特性而來的「重大任務」。

 吳郭魚的養殖形態,已經從粗放兼業式進步到集約專業式養殖,養殖過程合乎衛生與科學的標準,不僅節省大量人力成本,魚體品質也獲得更好的控管,達到更高的產量及產值,目前以美國及日本為最大出口市場。

 台灣鯛協會執行長、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教授江福松博士,在接受Taiwan News週刊訪問時指出:「台灣鯛不論是就產量、養殖面積、相關產業及就業人口來看,都是台灣養殖魚類一項很重要的魚種。」

 台灣鯛的英文名字叫做Taiwan Tilpia,江福松博士指出:「Tilapia在全世界的品種繁多,為了強調
台灣屬地出產的Tilapia魚種,故以台灣鯛(Taiwan Tilpia)為名,並邀集國內產、官、學、研的專學者來訂定出一套「台灣鯛產品規範」,包括了魚苗種系的認證、養殖管理的認證及運銷流程的認證,搭配現有的加工製程認證,以確保高品質,對於符合上述規範者,才是可以稱之為台灣鯛!」

 日前幾場豪雨把南台灣淹成了水鄉澤國,農漁養殖業遷村的問題再一次被拿出來討論,也再一次將養殖產業的未來搬上檯面,對此,江福松博士認為:「發展台灣鯛養殖為漁業知識經濟產業,正是時候!」

 由於台灣鯛不論是種苗繁殖技術、養成技術、飼料配方、加工技術及國際市場掌控等,養殖業者早已擁有傲人的Know-How,因此台灣鯛可說是建立台灣漁業知識經濟產業的首選。而因應全球貿易自由化及市場國際化,生產基地不以台灣為限,主要的關鍵是在於掌控種苗、飼料和全球台灣鯛的行銷通路與市場。江博士指出:「養殖業者應首重提升魚體品質,改變加工方式提高出口單價,藉以突破國際市場重圍。」

 根據台灣鯛協會的資料顯示,全球吳郭魚Tilapia主要的出口國家為台灣、中國、泰國、及印尼等國。台灣是全球吳郭魚出口國的領導者,2001年共出口47,000公噸,主要是以整尾冷凍(44,000公噸)及冷凍魚片(3,000公噸)產品為出口大宗,主要出口國分別為美國(32,000公噸)、沙烏地阿拉伯(4,000公噸)、加拿大(2,100公噸)、英國(1,800公噸)及科威特(1,500公噸)。

 不過,根據漁業署資料顯示,去年台灣鯛年產量約十萬公噸,內銷約三萬公噸。出口外銷才四萬多公噸,滯銷量明顯偏高,眼見全球吳郭魚市場持續成長時,台灣市場佔有率卻反而下滑,無疑是一大警訊。

 另外,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趨激烈下,台灣首先將會面臨中國的競爭,中國已於1998年初開始出口冷凍吳郭魚至美國,之後快速成長,似有逐漸取代台灣在美國市場的龍頭地位之勢,值得農政相關單位及早因應。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