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櫥窗 首頁

台灣「經濟衰退」的迷思


/蘇經綸

 「政治空轉、經濟停滯」成為許多人看衰台灣的口頭禪。北京方面稱台灣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停滯十年,藍營媒體隔海唱和『中國崛起』,成為中共統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據。面對如此密集宣傳,筆者不吐不快。

 首先,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快速,未必直接反應到個人產值的增加。例如香港2000-2004年平均GDP成長率達5%,但2004年人均所得卻不如五年前。香港的經濟成長與外來移民的增減有更深的關係。

 嚴謹的跨國經濟比較分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消長,反而是評比的關鍵。比較過去十年(1996-2004年)東亞主要經濟體表現,只有人均所得較低的中國、越南能穩定成長,其餘皆經歷或多或少的倒退。世界經濟學家多認為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有關。

 過去十年間,南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衰退最多時竟達1996年的40%,馬來西亞衰退最多時達32%。十年後的中國特區香港,人均所得竟比回歸前1996年倒退5%。相反的,只有民主轉型成功的台灣人均所得有明顯的增長9%。

 有趣的是,台灣泛藍媒體即便願意承認台灣過去十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長,卻刻意著墨四小龍人均所得原本居末的南韓人均所得直逼台灣,以此證明民進黨「治國無能」,卻未深究同時間(2001-2004年),南韓的成長是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於台灣的十四倍的痛苦犧牲換來的。

 換算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台灣從2000年領先南韓1,300美元,到了2004年已拉開領先至6,100美元。民進黨執政五年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長幅度不僅居四小龍之首,台灣人均所得增加的7,900美元,甚至是中共建政五十年累積下的人均產值5,600美元還高。

 此外,台灣的銀行壞帳率從2002年的最高點8.8%,至2004年底已改善至4.35%。平均失業率(2001-2004年)比香港低達2%。同時期台灣的平均痛苦指數,與亞洲四小龍最低的新加坡相差僅0.2%;中國2004年的痛苦指數更是台灣的四倍以上。

 根據以上資料,使得德國最新公佈轉型中國家2006年評比(BTI),台灣綜合表現與政府施政能力皆被評為亞洲第一。瑞士世界經濟論壇2005年成長競爭力指標(GCI),台灣維持亞洲第一。

 在全球經濟專家都為台灣經濟發展背書時,泛藍媒體仍不斷貶抑台灣經濟「空前衰退」,難道謊言說一百遍就會成真?(蘇經綸/美國羅德島大學台灣學生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