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李登輝首頁

李登輝的歷史定位之旅


/嚴家同

 前總統李登輝此次的日本之行,不僅希望前往靖國神社探望兄長的靈位,更接受了首屆後藤新平獎的頒獎,使得可能是其有生之年的最後一次日本行,既是親情之旅,也是他的歷史定位之旅。

 許多人批評李登輝不該接受「後藤新平獎」,例如辜寬敏就說,後藤新平雖然對台灣近代化非常有貢獻,但李登輝曾是台灣國家的元首,領取殖民地時代統治台灣者為名的獎項,仍然不適合。但是,李登輝顯然另有想法,他認為,後藤能洞察百年先機,為台灣近代化奠定基礎,他能獲頒「後藤新平獎」是他的榮幸。

 從殖民與被殖民的角度來看,辜寬敏的說法並沒有錯,就像有人對於李登輝自稱是蔣經國學生的說法不以為然一樣,不能諒解這樣一位被稱為台灣民主之父的前總統竟然以獨裁者為師。

 然而,如果縱觀李登輝的一生就會發現,李登輝的確是一位具有歷史視野的務實主義者,說他不了解後藤新平與蔣經國曾經對台灣的傷害,是不可能的事,但從台灣的發展階段而言,顯然他認為,必須務實的去考察歷史上這些人對台灣的貢獻,畢竟有不可抹滅的痕跡。

 誠如李登輝所說,「如果沒有後藤,台灣可能還停留在非洲或是落後國家的地步。」後藤新平的改革,奠立了台灣朝向現代化的基礎。而蔣經國時代的台灣經濟起飛,同樣是那一時代的輝煌勳章。至於李登輝本人,則是建構台灣民主工程的重要舵手。雖然他們分別留下了殖民統治、白色恐怖及黑金政治的傷害,但三人三個階段,可以說就是台灣的濃縮版歷史課本。

 由於李登輝的務實主義,所以,他能夠穿透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重重包圍,為民主政治殺出一條血路。由於他的宏寬歷史視野,所以,他不受部份的負面評價所侷限,從而樂以後藤、經國為導師。

 台灣的歷史進程,從來不是優雅從容,而是在泥沼中仆匍前進,自然是血淚交織而成,但是,種種的恥辱與挫敗,終究沒有擋住台灣往前進的生命力。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一個階段完成所有的功績,只有接力棒的傳承,才可能在歷史長河中看到曙光。

 吳祥輝在其所著「芬蘭驚艷」一書中所描述的芬蘭英雄,其實並不個個都那麼光彩聖潔,甚至有像曼纳海姆力敵蘇聯最後不得已而投降者,但絲毫無損於芬蘭人對他們的崇敬,原因是他們為芬蘭的發展保留了最大的元氣,做了最大的貢獻。

 後藤新平後來轉到滿洲發展,對當地的鐵路建設有很大貢獻;蔣經國的特務統治令人痛恨,但他勵精圖治的決心,無法否認,老死台灣前,自稱他也是台灣人。而李登輝則更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從理想主義的高度,在無可奈何的歷史命運中,轉入中國國民黨的軀殼以求生存和發展。執一隅以論人,易失之偏,取其精華而鑑賞,則得其要,雖不中亦不遠矣。李登輝的自我定位,在後藤新平獎中,應可略窺一二。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