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選輯

經貿政策應注入「臺灣主體性」的思維


2103期 

 陳水扁總統於元旦祝詞中說:「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將是未來兩岸經貿政策的新思維與新作為。他闡釋說,政府的角色必須「積極」負起「管理」的責任,才能「有效」降低「開放」的風險。又說:「兩岸經貿政策所追求的不是個別或企業本身的經濟利益而己,臺灣能夠永續發展是我們所追求的最大利益」。顯然地,這是從過去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泥沼中跳脫出來,改弦更張,令人欣慰的一段談話。

 這幾年來,臺灣在經貿方面一面倒的傾向中國,所蒙受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各方面的流失是有目共賭、令人痛心的。可是,陳總統又說:「…政府過去幾年在兩岸經貿政策上一直秉持『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基本原則。無論是開放或管理,其目的都是為了臺灣整體的利益,而非中國的壓力或個別廠商的私利。」既然政府的經貿政策以臺灣整體利益為前提,為什麼經貿還會有大失血的現象?

 眾所皆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最大問題在於「積極開放」為真,「有效管理」則從未落實。在台灣於法理上尚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中國又對台灣充滿敵意的情況下,「積極開放」已然是冒進,並不符合台灣的利益,也看不出有「台灣優先」的理念。

 不論是政策的擬定或執行,未堅持臺灣主體性為第一優先的考量是臺灣近年來經貿大失血的主因。臺灣主體性的考量應是所有政策的靈魂,也是所有執行政策時的最高指導原則。假若不能堅持臺灣主體性、不能堅持臺灣觀點,任何政策都很容易在執行中被曲解、被模糊。

 堅持臺灣主體性為第一優先的考量,其重要性可從某一行業的放行為例來說明,業者可宣稱「西進」有利於臺灣的經貿發展,政府則必須要有立足點來評估,否則不管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或是「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都只是淪為口號。這個立足點應是臺灣主體性的考量,這個考量就是整個政策的靈魂。所以我們要指出,陳總統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作為未來與中國進行經貿的思維還是不夠健全,在將這個宣示轉化為可執行的政策時必須注入「臺灣主體性」的精神。

 任何國家的政府在執行政策時都自然的會有國家主體性的考量。美國政府的經貿政策就很清楚的依循這樣的理念,不容許個人的商業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種考量是清晰的,也是無可妥協的。可惜在臺灣,剛從黨國獨裁體制轉型成自由民主體制,臺灣主體性尚未根深蒂固,經過幾年來的積極向中國開放後變得更加模糊不清。因此堅持臺灣主體性,表達對臺灣主體性的堅持就是執政者的責任。執政者不能寄望臺灣主體性的自然成長,而應善用行政資源,扮演領航者的角色,讓它深入民間,同時在民間的土地上茁壯。這是台灣執政者深耕民主政治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讓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的第一要務。

 事實上,除了經貿之外,臺灣主體性的思維應該溶入各種政策的擬定與執行之中。舉凡教育、文化、族群融和、各種產業政策,都應該強調臺灣主體性的思維。

 我們期望陳總統在僅剩的兩年任期之內,在制定與執行各項政策時都應加強、堅持臺灣主體性,也必須領導全國國民建立臺灣主體意識,才能維持台灣人目前享有的民主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