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文專題 首頁

妙趣橫生的台灣孽恝話


/潘榮禮

 我出生在彰化縣社頭鄉,很少離開過故鄉。小時候與鄉親長輩相處,乃至現在與年輕一代生活互動中,都以台語為溝通工具。因此,從老一輩人中聽到、學到很多充滿諧趣的台灣「孽恝話」。例如:

 「矮仔人陌茨頂──(欠梯)欠推」、「老人留喙鬚──老不修」、「墓仔埔放炮──驚死人」、「青瞑放尿──烏白漩」、「七元對分──不三不四」....

 在言談中有意無意的將這些「孽恝話」,傳承給現代年輕人。而且也突發奇想,何不把這些妙趣橫生的「台灣孽恝話」編印出書?讓更多的人欣賞台灣生活語言藝術,台灣文化語言智慧的結晶,大家共同負起傳承與保留的責任。

 「孽恝話」,華語叫「歇後語」,是人們在工作之餘,歇下來談天說笑的一種話語。這些話很俏皮、有趣,講話只講前面半句,留下後半句,延伸出耐人尋味的含意,讓聽者自己去推敲、思考、領會。沒說出來的後半句話,有罵人的、開玩笑的、挖苦的、嘲諷的、警惕的,令人領悟後會心微笑。客家人叫「孽恝話」為「師父話」,也就是「功夫話」。意思是有相當講話功夫的人,才講得出「孽恝話」這種話。台灣也有人說是「孽詰話」、「孽苛話」、「激骨話」;更有人稱之為「馬蹄話」。由「馬蹄話」這三個字,多少知道「孽恝話」之奇妙。

 我們都知道馬奔跑的時候,速度像飛的那麼快。但沒人注意到馬無論跑得多快,後蹄絕對不會踏上前蹄的腳印。「孽恝話」也一樣,前半句留下來的後半句,很少重複前半句的字詞,故而有「馬蹄話」之稱。

 要訪談、調查、搜集《台灣孽恝話》,我認為這種屬於整理文化遺產的工作,一定要進行全台灣的田野調查、訪談,才能把遺珠之憾減到最低。可是這種田野調查、訪談的搜集工程浩大,非我能力所及。幸虧「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有獎助辦法,鼓勵有心人士投身這種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我才能組成田野調查、訪談的搜集團隊,到全台灣各鄉鎮進行「孽恝話」田野調查、訪談。也因而撿回許許多多將被遺忘的「台灣孽恝話」;更意外的是,從現代人生活經驗中,我發現新孕育出來的「孽恝話」,如:

 「新婦不考──公投」、「司機辭職──想不開」、「閃開借過──(勿擋路)麥當勞」、「違章建築──無照起工」──「高速公路──無人道」、「保險公司──驚死人」、「恆春設機場──有機可乘」....

 這些新的「孽恝話」在各地方流傳,與我們祖先及各世代先人所留給我們的文化語言遺產一樣,句句充滿智慧、諧趣、幽默。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也有些令人聽後會嗤嗤笑個不停。

 我在田野調查、訪談中體會到,「孽恝話」有很多嬉謔乞丐、和尚、尼姑、跛骹、青瞑、老人....的句子。我之所以也將它蒐集編著入書,絕非輕視弱勢或少數同胞,趁機開他們的玩笑,而是以珍惜祖宗的每一筆遺產的心情,把它忠實的保存下來而已。

 台灣之所以悲哀,是曾經遇人不淑,前後遭受多次外來政權統治,禁止各級學校使用台語教材,禁說台語。學生用台語交談被扭曲,鄙視,甚至被處罰。因此鄉土語言教材及工具書市場狹窄、有心人士與研究人員幾乎沒受到應有的鼓勵,導致今日字源欠缺,工具書殘缺不全,很多台語用字連電腦都找不到,以致落入反對本土化人士攻擊「台語有音無字」的藉口。其實,台語有音就有字、有字就有音。

 《台灣孽恕話新解》每一句都有正確用字,沒有我以「象形」、「指事」、「形聲」、「會意」、「假借」、「轉注」濫竽充數的自造文字;更沒有「權宜」、「將就」方便的用字。可能與坊間其他系列書籍用字有別,但絕對是有音就有字,有字就有音,而且有根有據。例如,下列所舉之字,前字正確,後字有待商榷:

 「人──儂」、「食_呷」、「腋_抑」、「茨_厝」、「獅_顋」....

 《台灣孽忍話新解》承蒙張進金教授逐句審查、細心校訂,吳柏鴻先生校正「羅馬音標」,蕭燕老師校正「台語ㄅㄆㄇ注音」,好友楊青矗先生指正,黃勁連先生鼓勵,林正立先生提供編排意見,張純靜園長搜集國內外時事資料,蕭木通、李重義、黃武雄、李雪華、楊婷婷、謝瓊華等女士、先生的諸多協助,令我感謝不已。

 我個人學識、能力有限,又以無牛駛馬的心情全力以赴。雖然完成《台灣孽恝話新解》,但疏漏錯失之處在所難免,尚祈關心台灣鄉土文化、語言的先進們不吝指教。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8.18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