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南亞像一場慈善捐款晚宴


/綜合報導


http://www.southnews.com.tw

 南亞海嘯災難捐款國會議11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召開,這項沒有邀請捐助大國台灣參加的80餘國、250位人士與會的會議,是為了討論救災與重建的艱鉅任務,但是,其中最迫切的是:各國將承諾化為「現金」。

 據以往的經驗,真正到位的援助資金僅是援助國們允諾的一小部分。此外,一些觀察家認為,對印度洋海嘯受災國的援助問題可能會成為歐洲與美國,中國與日本的戰場。

 世界上常常發生災害,戰爭及其它苦難。同樣,人們也常常呼籲未受災害襲擊的國家為受難者提供援助。提供援助的管道常常有多種模式,比如透過救援組織或者透過政府預算。

 救援組織一般都很窮,得倚賴公眾的捐助。救援組織一般都派遣救援人員到現場做長期而實際的工作。而政府只需要在發生戰爭或者災害的情況下表明所願意提供的援助資金數額即可。就像目前發生在印度洋地區的海嘯災難一樣,也分立即救援和長期援助兩種形式。長期援助是用來幫助該地區進行重建工作的。

 由於單個國家往往沒有能力獨自承擔災難的援救工作,因此這一工作需要進行國際合作來完成。國際援助國會議將彙總援助金額,就像在一個慈善捐款晚宴上一樣,與會國提出自己的援助金數額。也像在捐款晚宴上一樣,各國間常常出現競爭現象,你的口氣大,我比你的還大。

 但這就與援助本身沒有什麼關係了。這種競爭還發生在援助國峰會開始之前,比如這次海嘯災害,援助國峰會還未召開,華盛頓和巴黎就已經在比誰的口氣更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難以弄清楚,誰最後到底出了多少錢,還準備出多少錢等等。這也跟援助的模式有關︰有些國家僅對災難發生當年承擔義務,而有些國家同意長期承擔義務。有些國家立即支付援助款,有些國家則拖拖拉拉。還有一些國家將各種沾邊或者不沾邊的援助都加以計算,甚至將以前曾付過的款項都包括進去。

 參加援助國會議的人經常可以看到以上的場景。這類的會議還相當多。在馬德里和東京召開的伊拉克援助國會議,波昂、迪拜、東京和柏林的阿富汗援助國會議,還有針對喬治亞、黎巴嫩、海地以及格瑞納達的各種會議。

 會議的規格不斷在提升,所答應援助的金額數也更加驚人。但如果對此認真研究一下就會發現,許多國家提出的援助數額不過是海市蜃樓而已。另外,有些國家在一個會議上誇下了海口,在下一個會議上還接著誇。

 比如在阿富汗的援助問題上,援助國實際提供的援助數額比當時答應的數額差得很遠。在伊拉克問題上也一樣︰援助國在馬德里會議上答應提供33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但到目前為止只有70億到位資金。美國答應的200億美元也只到位了35億。

 由於這種形式的援助是一個長期的計畫,所以必須使得援助資金透明化。資金什麼時候,從那裡來,又用在了什麼地方等等。如果能夠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那就會有其它國家仿效,也可能由此誕生一種新的援助模式。

 此外,觀察家們認為,援助額的許諾往往並不是無私的。在美國、日本、世界銀行、中國和歐洲各大國所許諾或已付出的金額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地緣政治方面的利益之爭。「老歐洲」與美國爭,美國與聯合國爭,而日本和中國在地區領導地位方面展開爭奪。

 這場金錢戰爭在雅加達援助國峰會後將緊鑼密鼓地進行下去。不管是已經在日內瓦舉行過的援助國會議,或者正在巴黎召開由8國峰會的8國加歐洲其它10國和澳洲的巴黎俱樂部峰會。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1.13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