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區 回首頁

中國一黨支配的試練(四)全方位的撈錢外交

/矢板明夫

http://www.southnews.com.tw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9月23日聯合國大會各國領袖的一般性辯論中演說表示,「中國越是發展,給世界的機遇越大。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之路,以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

 1978年,為了經濟建設而由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的對外政策。1979年年初中越戰爭的教訓,確立了中國從重視意識型態的革命外交,轉換為與各國和平共存經濟合作的全方位外交政策。

 外交部長楊潔篪今年八月底在國營中央電視台(CCTV)的節目中說,和中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從49年剛建國時的18個,到目前有171個,「誰會想到今日我們會和當初敵對的美國、蘇聯有密切的關係。」

 西方的外交消息人士指出,「支援經濟建設」是中國外交顯著的特徵。中國和不論舊蘇聯、印度、或其週邊國家修好,都是為了整頓有利的國際環境以發展經濟。和歐美各國及日本發展關係,也和獲得資本、技術、振興貿易有關。

 中國的撈錢外交,使得中國和北朝鮮的關係生變。80年代中國和韓國急速接近,不顧北朝鮮的「反對」,於92年建交。結果,中國和北韓自朝鮮戰爭以來「血盟兄弟」產生了裂痕,據說,這也是北韓開始發展核武的原因之一。

 據說,鄧小平在從第一線退下來之前,常常告訴外交部門幹部要「韜光養晦」。意思是謙虛才能不外露,也就是說,「沒有實力時,打腫臉充胖子一點好處也沒有」(前外交部長黃華回憶錄)。

 「韜光養晦」反映在中美關係上。兩國雖然常常因台灣問題、人權問題、貿易摩擦而對立,中國雖然在表面上採取強硬的態度,事實上,都以實利為優先讓步,以保持協調關係。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及軍事力日益強大,中國的外交態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外匯存底世界最高的中國,其主要獲得外匯的市場便是美日歐,中國持續和西方維持協調關係的政策沒變。另一方面,近幾年,因為激烈的資源競爭而和西方起利害衝突的情形也越來越多。

 在中國,和石油、天然氣有關的主要資源及其關係企業都是國營。為了獲得資源,企業和國家聯手進出海外。外交使命是全力支援獲得資源。譬如非洲、中南美及中亞,號稱有資源的地方就有中國的外交。

 中國企業所到之處,包括因人權問題而被歐美經濟制裁的蘇丹、辛巴威等國。中國以「不干涉內政」反駁各界的批評,繼續自己的買賣,同時也向因被懷疑開發核武而飽受世界批評的伊朗購買原油。

 隨著中國的大國化,中國越來越不甩他國的批判。去年春天,法國因為批評西藏暴動,結果慘遭報復,花費許多功夫重建關係。美國批評中國人權的聲音也越來越小聲。

 過去希望外國投資、援助的中國,如今將其巨大的經濟力及市場當作其外交武器。加上增強的軍事力,其外交會對鄰國產生什麼影響,將是今後注目的焦點。(矢板明夫/《產經新聞》中國總局記者)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