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台灣對朝鮮半島局勢的安全自覺


/賴怡忠



 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自去(2002)年十月北韓承認秘密發展核武之後逐步昇高。美國指責北韓未遵守1994年「協議架構(Agreed Framework)」的約定,堅持北韓未凍結核武發展及解裝現有核武前,不應該有任何國際的經濟、燃料及糧食援助。

北韓核武威脅持續升高

 北韓則一方面驅逐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駐北韓的監察人員,並宣稱開始對寧邊核反應爐的八千支鈽燃料棒進行再處理(Plutonium Reprocessing),同時要求與美國進行雙邊談判,簽訂「互不侵犯協定(Non-Aggression Treaty)」,宣稱協議簽訂後,北韓自然會停止發展核武。北韓也提出『擁有核武是為了裁減傳統武力』的說法以為自己的核武計畫辯護。為了表示其核武能力並非虛言恫嚇,在4月23日於北京召開的美-中-北韓三邊會談中,北韓表示可能於適當時機進行核試,以展現其核武並非子虛烏有。

 美國方面則對北韓雙邊談判的呼籲以及「互不侵犯協定」之提議完全不予理會,並致力建立美、日、南韓、中國及其他國家處理北韓問題的多邊機制,企圖在經濟上制裁,政治上孤立,以及在軍事上圍堵北韓,換句話說,美國目前對北韓的作法似乎是採用「硬圍堵(Hard Containment)」的方式處理。而日本、南韓及中國也都對於北韓核武危機非常關切。目前的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不僅影響東北亞,同時也已經與「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路徑圖(Peace Roadmap)」成為世界目前兩個主要的安全議題。

北韓孤立尋求核威懾自保

 北韓今天的作為和後冷戰時代的亞洲安全環境重組有相當關係。首先,戈巴契夫的和解政策使蘇聯勢力逐漸自亞洲撤出,並降低了蘇聯對北韓的政治、軍事及經濟的援助,使得北韓運用中蘇矛盾以維繫「蘇-中-北韓」的北朝鮮三角對抗「美-日-南韓」的南朝鮮三角的戰略破功,北韓面臨受制於中國單方支配的局面。

 而中國在1989年後為了突破天安門事件的國際封鎖,採取在北韓議題上與美國及西方世界合作的態度。北韓在失去蘇聯的支持後,又發現被中國出賣,其處境在國際上更為孤立,在單獨面對美國的情形下,北韓尋求核威懾以自保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為什麼1994年會出現第一次北韓核武危機。由於核威懾除了核武外,更需要載運核武的載具,因此,北韓在這十年間以美軍在東亞的基地為目標,積極發展短、中程飛彈,並於1998年測試射程可達美國西岸的長程飛彈。

 發展飛彈不僅有助於北韓威懾力量的提升,同時其飛彈買賣也成為北韓瀕臨破產國家經濟之主要財源,更可與其他國家(如巴基斯坦)透過飛彈技術交換核武的方式持續核武計畫,以規避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檢查,這些發展使得北韓的國際名聲更加惡劣。尤其在911之後美國順勢將北韓名列於其「邪惡軸心」之一,在看到伊拉克的下場後,如果平壤無法與華府簽署「互不侵犯協定」,北韓尋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以自保的需要自然更為提高,同時其內部脆弱的經濟狀況使得對於能源禁運的承受力非常有限,如果經濟制裁超過一段時間,平壤政權可能無法生存,鋌而走險的機會很大。

美「硬圍堵」策略不會調整

 美國目前對北韓問題以「硬圍堵(Hard Containment)」的處理方式為主。雖然美國表示尋求外交途徑解決北韓核武問題,但是,美國堅持北韓必須先凍結並解裝其核武後再談恢復經濟援助,而北韓堅持發展核武是為了對抗美國的威脅,因此,要先有雙邊會談並得到美國不侵犯的安全承諾後,才會解除其核武。雙方南轅北轍的立場使得對峙的情況會持續。除了不主動發動軍事攻擊外,美國建立多國合作以在經濟上制裁、政治上孤立、軍事上圍堵北韓的「硬圍堵」政策也會繼續下去。 

 「硬圍堵」對美國的好處是,日本、南韓等周邊國家因為北韓的威脅而更需要與美國合作,並提供了一個有利於華府說服南韓、日本與美國合作部署飛彈防禦計畫(Missile Defense)的外在環境。同時「硬圍堵」政策也促使中國為了不使北韓的鋌而走險而造成鄰近北京的國際環境出現重大變化,而採取主動與美國合作的態度。

 在4月23日美-中-北韓的北京會談後,中國開始積極進行與華府、平壤的一系列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即為明証。至於北韓一旦受不了經濟制裁及能源禁運,或者是北韓本身因面臨「硬圍堵」強大壓力而出現誤算,使得北韓採取軍事行為的話,這也給因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勝利而自信滿滿的美國一個出兵的藉口,完成其透過軍事手段達到政權更替(Regime Change)的目的。換句話說,由於「硬圍堵」策略所帶來的多面向戰略利益,因此華府的現行政策應不會有所調整。問題在於目前的情勢如持續半年以上,北韓誤算的可能會大為提高。因此,半年內朝鮮半島局勢出現變化的機率不低。

 在歷史上,朝鮮半島與台灣的安全環境有著直接的關係。百年前日中「甲午戰爭」的起因即在於雙方對於朝鮮半島主導權的爭奪,但是,其結果卻導致台灣歷史命運的重大轉折。而五十年前以美國與中國為參戰主力的韓戰,不僅開啟了冷戰時代,同時也確立了台灣其後的國際位置。在目前,台灣和朝鮮半島也處於「美日同盟」與中國這兩大力量的交會點上,代表亞洲海洋勢力的「美日同盟」與代表亞洲陸權力量的中國之間的戰略平衡,是透過雙方在朝鮮半島以及台灣海峽的戰略安排而獲得體現的。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外交觀察家們一直有美中之間會以犧牲台灣而達成雙方在朝鮮半島合作的隱憂。

南北韓局勢影響美日同盟發展

 由於影響台灣安全的結構性關鍵因素主要在於「美日同盟」,因此,台灣需要特別注意朝鮮半島局勢對於「美日同盟」的影響;這包括「美日同盟」是否會因美國東亞駐軍的調整而影響其能力,美國-南韓政治關係對於「美韓同盟」、美-日-南韓針對北韓建立的「三邊協調監視機制(Trilateral Coordination & Oversight Group,TCOG)」,及對於「美日同盟」的影響,以及「美日同盟」本身處理北韓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因為維持台灣安全的關鍵,在於透過「美日同盟」以建構一個有利於亞太海權民主力量優位的戰略環境,這樣的環境可以迫使亞洲陸權國家(俄羅斯、中國、印度)注意力的內轉,進而形成彼此在亞洲的陸權平衡。通過海洋民主力量的優位以及大陸國家間的權力平衡以形塑出一個穩定的亞洲環境,這對於台灣在政治上謀求民主鞏固,以及在經濟和社會上謀求永續發展是至關必要的。因此,台灣要特別注意會影響「美日同盟」實力及意圖的因素。

 首先,關於美國東亞駐軍調整的問題,這要看其駐軍調整反映了在戰略認知上有什麼樣的改變,這個改變和台灣的看法又會有何種差距與重合,而日本本身又如何看待這個認知變化;意即日本會認為這表示「美日同盟」的重整,還是美國對亞洲的安全承諾發生了下降的趨勢?如果是因重整而加強,日本會不會因此而延遲其邁向「普通國家(Normalization)」的步伐,或因而加速正常化,以強化「美日同盟」的能力與角色。如果日本認為美國有自亞洲後撤的跡象,日本是會尋求加強軍備以自保,還是與中國的合作以避免衝突?

 其次,關於「美日同盟」對於北韓議題的危機處理上。因為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對於日本是兩個平行的安全議題,因此,「美日同盟」處理北韓問題的過程與結果,會成為「美日同盟」未來處理台灣海峽問題的典範。同時由於「美日同盟」再定義的導火線來自於1994年北韓核武危機,所以,2002年的北韓核武危機就成為對「美日同盟」新指針的直接測試,處理北韓核武的結果對於「美日同盟」的有效性及國際信用度會有直接衝擊。處理得好,「美日同盟」新指針的路線可能會強化,但結果如不盡理想,「美日同盟」的未來發展方向會是關注的焦點。

建立台灣對韓事務的安全自覺

 最後,由於北韓崩潰將會根本影響朝鮮半島以及東北亞的戰略佈局,這不僅會牽動「美日同盟」及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現行戰略結構,並會連帶影響亞洲整體的發展,因此,對於台灣的安全環境影響很大。由於現行狀態如持續下去,在六個月之內,我們不能排除平壤當局是否會因此鋌而走險,或是北韓政權會因而出現變化的可能,因此,台灣也要及早針對北韓作為所可能造成的東北亞安全局勢重組做準備。

 台灣需要對幾個朝鮮半島統一的可能過程及結果的狀態及對台灣安全情勢的影響進行研判,以此評估朝鮮半島維持現狀及政權改變對於台灣戰略環境的利弊得失,及台灣在朝鮮半島議題發展的發言位置及政策重點,這些作為會是決定台灣面對朝鮮半島議題的關鍵因素。

 總而言之,台灣需要建立對於朝鮮半島局勢本身的戰略自覺,而不是習慣性的透過「美-中-台」三角關係的發展去了解朝鮮半島,才有助於台灣掌握北韓核武危機所釋放出來的安全挑戰與戰略機會。(賴怡忠/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2003.08.05)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