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修理站

《媒體修理站》

新聞,不是用抄的!

/朱立熙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十多年前,台灣還有三家晚報的時候。

 有一家日報的總編輯每天下午三點前一定進辦公室,到下午五點開採訪會議之前,他全力投入的工作,就是「剪晚報」。把三家晚報同類的新聞,剪下來放在一起。他可能認為,這樣就不致於「漏新聞」了吧。

 不久,三份晚報已經被分屍得面目全非,換來他的桌上擺滿了新聞剪報。打一個噴嚏或有人跑過帶來一陣風,就可以吹翻他辛苦剪下的新聞。

 看到這一幕,實在讓人心疼這位總編輯。他不只是「新聞公務員」,其實更像政府公關室的「剪報工讀生」。

 這也反映了一個事實,當年的媒體工作者大部分是把新聞工作當做公務員在做。所以,報館內有一句流行的話說:「日報抄晚報,晚報抄日報,最後再抄中央社。」如果當時沒有晚報可抄的話,保證許多日報都會開天窗。

 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就這樣因循怠惰,從報禁時代到報禁解除之後的現在,一路用「互抄新聞」的態度在工作。這是報紙。

 接著,1990年代中葉,電子媒體解禁,有線電視台大量出現,新聞台時代登場。由於廣電人力供應不敷市場需求,於是,大量從平面媒體羅致人員。

 從平面媒體進入廣電媒體的新聞公務員們,又把報社的那套習慣帶進電視。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電視盡是跟著報紙(或狗仔雜誌)的新聞在跑,如果沒有報紙讓他們抄的話,保證新聞台會天天開天窗。

 電視新聞抄報紙,跟著報紙的屁股製播新聞也就算了,竟然畫面也只會拍報紙的版面。這已經完全失去電視是具有聲光效果的媒體特性,把平面媒體掃描成影像化,這樣的抄,只能以「實在太混」來形容。因為對已經看過報紙新聞的人,何需從電視畫面上再看一遍紙本版面?這是新聞公務員在電視台的作為。

 最近我發現,網路新聞(電子報)又成為報紙與電視的「抄襲綜合體」。其實不能說他們抄襲,因為它們是把自己定位為「新聞平台」,只負責把各家媒體的新聞重新貼在一起,而不是自己編採製作的新聞。但也因此出現了「網路抄報紙」的現象。

 如此一來,網路新聞經常刊登的是前一天發生的新聞。看過報紙的讀者,實在沒有必要再看一遍「網路化」的同樣內容。出身報紙與電視的新聞公務員把同樣的作法與心態帶進網路,讓網路新聞的即時性、深度性蕩然無存。

 上週,偶然轉台到一家無線台的晚間新聞,主播在播新聞時,畫面下的字幕跑馬燈卻在跑著當天各家日報的新聞標題,一家一家地依序跑著。看了實在讓人啼笑皆非,這又是哪個天才新聞公務員的創意啊?

 晚間新聞播報的是當天最新的新聞,跑馬燈卻在告訴觀眾已成為歷史的昨天的新聞,難道是要讓觀眾複習舊聞嗎?如果不是,電視新聞的「影音即時」特性,何以會遭到如此扭曲呢?

 台灣的媒體,從當年「日報抄晚報」、「晚報抄日報」,到「電視抄報紙」,再到「網路通通抄」,只證明了一件事:媒體氾濫,而且濫竽充數。這是很可怕的現象。媒體工作者不要說創意欠缺,許多媒體主管根本連「規劃議題」的能力都沒有。

 媒體界的硬體多過於軟體,設備多過於人才,加上一脈相承的新聞公務員心態,讓我們的新聞品質一路狂洩直下。更別說作假新聞、以意識型態惡搞新聞、娛樂化政治新聞,甚至灑狗血的聳動報導了。媒體素質的墮落,讓從業人員的價值與尊嚴也不復當年。

 今年八月間,我應邀擔任一項新聞獎的評審,一整個月間讀了一百多萬字的參賽作品,評完之後元氣大傷。我以負責的態度逐字逐句地細讀每一篇作品,好的作品讓人讀後餘韻猶存,值得品味再三;但是,爛的作品卻讓人倒盡胃口,即使已讀出很爛,還是得花時間仔細讀完。

 參賽作品落差如此之大,實在大出意料之外。我很好奇,即使參賽者不自知,但是,他的層層上司難道也不知道這樣的作品是拿不出去的嗎?還是真的阿Q到「志在參加,不在得獎」?我甚至懷疑,主管的素質也低落到沒有辨識良窳的能力。

 從作品素質的極大落差,讓我深切感覺到媒體人的素質真的一落千丈。因為媒體氾濫,濫竽充數,以致於人才不敷需求,甚至好的人才大量流失。這一行如此墮落下去,必然是在扼殺生路,甚至已經成為「夕陽產業」,讓後進學子視為畏途。

 台灣這樣一個蕞爾小島、兩千三百萬的人口,要供養這樣多的各式媒體,人才在哪裡?創意又有多少?這都是成正比的,也騙不了人的。我們不僅人才不敷市場需求,更糟糕的是大多以新聞公務員的心態在濫竽這一行。

 於是,媒體互相抄,你我都一樣,大家都不漏。但是,這樣已經悖離了新聞的最基本理念:「大家都知道的新聞,就不是新聞。」既然網路媒體統統都有,我只需看一家網路報就夠了,其他的媒體對我都是多餘的。

 媒體因為太過氾濫,最後被閱聽眾唾棄,理所當然。而且,媒體人自己不長進,繼續抱持公務員心態在工作,錯亂了這一行的本質,則是幫兇。畢竟,新聞是用跑的,是要去現場跑的,不是用抄的,更不是坐在家裡隨便抄的!(朱立熙個人網站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