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霉體亂亂報首頁

小野,華視的願景在哪?

 /朱立熙

 上週五(九月二十二日)下午,收到華視寄來一封信,有點意外,因為這是我離開華視一年來第一次收到華視寄來的信。打開一看,是一封「三十五年台慶」的邀請信,由現任總經理小野署名的請柬,反面是一份票選活動的問卷,要收信人圈選最能代表華視的「經典節目」、「正面人物」、「難忘的事件」。

 看了這封信,實在有點哭笑不得。今夕何夕了,傳統電視公務員就只能玩這種沒創意的把戲嗎?三十五年,慶祝個什麼?一家已經過時過氣、正在等死的電視台,要慶祝三十五年的輝煌歲月?要懷念過去的「單月單薪、雙月雙薪」的黃金日子?省省吧!如果這是「關台」前的票選問卷,我會勉為其難地選它一下。

 我實在不知道這有什麼好慶祝的?三十五年從鼎盛到衰敗,到坐吃山空在等死,慶祝個什麼呢?如果是我,我會辦一個「華視重生、二度創業宣言」的活動,我不會去緬懷過去,我只會前瞻未來。因為懷念過去的輝煌,只會更凸顯現在衰落的窩囊。

 更重要的是,做為一個企業經理人,要在背負三十五年的沈重人事包袱、又連年赤字經營的情況下,給員工、給社會提出什麼「願景」(Vision)?如何救華視?如何讓觀眾再回頭選看華視頻道?絕對比慶祝三十五年台慶更重要,也更實際!

 我不是離開華視才在這裡說風涼話,畢竟我也曾經是華視人的一份子,而且我很努力地拼鬥了一年,為華視新聞的全面淨化交出被社會肯定的成績單。歷任華視高層(別說新聞部主管了)誰有魄力敢這樣做?誰有心想把華視經營成一個符合社會公益又不賠錢的電視台?誰上台時曾經帶著「經營企畫書」來?

 這家三十五年的老電視台,養了七百多員工,一年只做十八、九億的業績(江霞任內賠了十三億,是歷年最差的一任),換成是民營企業的話,兩百員工就足足有餘了。因為一貫像是國營事業一樣,大家都當「公務員」在幹,反正是大鍋飯、鐵飯碗嘛。

 因為大家都抱著公務員心態在工作,所以,員工可以在午餐之後,還去延吉超級市場逛街採買到兩點多,才提著晚餐的菜肉回辦公室等下班(這是今年八月中元普渡的隔天我親眼所見)。

 有多少員工做了幾十年,領高薪卻不做事?有多少工作根本已經不符合成本效益、卻被沒有能力也沒有去處的人繼續佔著?這些包袱如果沒辦法割捨,華視是個毫無希望、毫無競爭力的垂死企業,哪一個天才來經營都救不回來。

 三十五年的醬缸文化,其實是很可怕的東西。大家因循苟且,大家一起混,換誰來當老闆都無所謂,人人各有一套求生的本事。只要把老闆侍候好,就可以高枕無憂,無虞打破鐵飯碗。

 除非完全脫胎換骨,重新開台創業、重新形塑企業文化,華視才可能浴火重生。否則,這塊三十五年的招牌,實在讓人高掛不起來,更別說慶祝了。

 我當然是沒有興趣去參加三十五週年的台慶酒會,我也不會去圈選那三類最能代表華視的「經典節目」、「正面人物」、「難忘的事件」。除了五十歲以上的人還有記憶之外,問現在的年輕人當年華視的節目、明星,他們曉得誰是誰啊?

 電視是以年輕族群為對象的媒體,叫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去票選老節目、老明星,對年輕人有啥意義呢?難道華視現在的經營團隊是以高齡觀眾為訴求?那麼,這家三十五年的老電視台更是沒希望了。

 在票選華視人的初選名單中,赫然發現兩位新聞部出身的女士:李豔秋與陳月卿,我不知道她們是被當藝人還是當新聞人來選拔?她們在華視工作時,除了是「讀稿機」之外,我不知道她們對華視有啥貢獻?李豔秋當年離開華視時,不是公開自嘲她是「傀儡」嗎?她們在當年高壓控制新聞自由的時代,曾經挺身抗爭過不公正報導嗎?所以,除了當讀稿機打出知名度,她們對華視的貢獻是什麼?

 好笑的是,她們兩人的事業成就,反而都是在離開華視之後才創造的。陳月卿現在推廣的蔬果汁,對社會的貢獻更大過於她當「華視新聞雜誌」主持人。李豔秋正好相反,她現在是污染台灣社會的最大亂源之一,她是華視的正面人物嗎?

 至於圈選老節目、老明星、老事件,有許多連我這樣年紀的人都不知道,更別說比我年輕的世代了。我可以猜想得到,舉辦這樣的圈選活動,一定是華視老員工的主意,因為他們經歷過這段歷程,社會上也只剩下他們還有記憶。但我要問的是:「前瞻性的創意」在哪裡?靠這些電視公務員嗎?別胡鬧了。

 顯然小野也陷入醬缸文化裡了。他當作家的創意到哪裡去了?如果沒有創意又沒有改革魄力,又被醬缸文化所淹沒,我可以保證三年的任期之後,一樣是船過水無痕,華視還是一樣病懨懨等死。「文人治台」的三任總經理:徐璐、江霞、小野,來了,又走了,公務員照樣上班時間去買菜,你又奈他何?

 三十五歲了,許我們一個有願景的華視吧!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