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霉體亂亂報首頁

中廣兩易主謎團越越大

 /楊士仁

 原為中國國民黨黨產的中國廣播公司,一年之間兩度易主,全採黑箱作業,令人不解;有關交易過程、買賣價格、財務狀況等,一直諱莫如深,撲朔迷離,十分奇特。

 二○○五年十二月,中國國民黨採取包裹方式,將黨營事業華夏投資及旗下「三中」(中廣、中視及中影)賣給中國時報集團的榮麗投資公司,總價四十億元;至於「三中」如何估價,各值多少價錢,始終秘而不宣,連中國國民黨中常委等高層也有怨言。這種交易過程,有違正常商業行為,才會招致誓議。

 中投「協助」交易 令人不解

 二○○六年十二月,中廣公司又賣給前飛碟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照理,中廣已非中國國民黨黨產,應由中時集團決定出售事宜;實際上,中國國民黨仍主導一切。中國國民黨控股公司中央投資公司總經理汪海清跳出來說話,他說,中廣公司是由華夏公司直接出售給趙少康,和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完全沒有關係」;中投公司在出售案中,只是扮演「協助」角色。

 這種說法令人費解,因為中廣既已賣給中時集團,何必中投公司「協助」?汪海清明知交易價碼及交易過程,竟以商業機密為由,表示不便置評,僅說交易價金超過媒體報導的六、七億元;如此神秘與曖昧,似有見不得人的苦衷。

 筆者依據中影公司轉賣的過程,推測有兩種可能:

 一、當初中國國民黨將「三中」賣給中時集團,只是虛晃一招,完全因中國國民黨為符合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大限──二○○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由中時集團配合演出;

 二、中時集團欠缺資金,在支付四億元簽約金後,後繼無力,只得將中影信託給中國國民黨,以致中影人事(立委蔡正元出任董事長)及轉賣給正崴精密公司董事長郭台強的夫人羅玉珍等重大決策,仍由中國國民黨掌控。中廣公司比照中影模式運作,昭然若揭;汪海清聲稱中投只是扮演「協助」角色,無異自欺欺人。

 中廣再出售到底賣多少?

 中廣公司再度賣給趙少康,到底賣了多少錢?賣得合理嗎?看中廣的財務情況。

 兩年多前,當時的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嚴正駁斥中廣經營不善,中廣總經理李慶平說,台灣廣播業的廣告市場一年二十億元中,中廣就佔了八億元,中廣發言人林亨利說,中廣廣播本業並無虧本;新聞局則指稱中廣經營不善。

 這些說法,孰是孰非?數字會說話,由〈中廣公司七年來財務概況〉表可見,中廣本業業績不佳、經營不善,是鐵一般的事實,中廣從一九九九年至二○○四年,每年的營業淨利都是負數,只有二○○五由負轉正;中廣營業收入遞減,二○○五年只達高峰時期(二○○○年)的67.32%,營業收入減少,營業成本及管銷費用未能降低,本業容易虧損。至於一九九九年及二○○三年的當期淨利都是正數,主要得利於利息及處理資產的收入挹注,例如二○○三年的利息收入高逾兩億元,另有處分兩筆不動產的十二億一六四三萬多元收益;這也就是說,本業長期經營不善,僅在有業外收益的年度才能獲得盈餘。

 二○○五年,中廣公司遭遇淒風苦雨、雷電交加的困境,一方面脫去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的外衣,從此失去政黨的庇蔭,也不再是中國國民黨的資源;一方面資產去脂減肥,財務因而惡化。中廣早就擁有傲人資產,一九九九年的資產總額二九○多億元,每股淨值高達一○八元,至二○○五年的資產總額降為八十六億多元,每股淨值五二元餘,七年減幅54.67%。再者,二○○五年的稅後淨損增至一一四億多元,每股虧損二五元二角九分。

 中廣公司的金字招牌被狂風吹了一個大洞,狂風就是財務會計準則第三十五號公報──資產減損之會計處理準則,中廣公司根據這項準則,提列資產減損二五億七三六九萬多元,由本業淨利彌補後,全年稅前及稅後淨損均逾二四億元。第三十五號公報,旨在真實反映公司財務情況,對一些轉投資的動產、歷史悠久的不動產,均按現值估價,避免虛胖。二○○五年營業收入降低,主因二○○四年底交回新聞局十四個頻道、廣告收入減少所致。

 中廣公司兩次易主都有大動作,二○○五年賣給中時集團時,遵照第三十五號公報,調整財報,二○○六年再賣給趙少康時,大大提高公司資本額,額定資本總額增為四十億元,實收資本額達三二億八四二六萬多元,遠遠超出既有的九億五三○○萬多元。中廣公司資本額調整日期在二○○六年十一月間,旨在配合公司的易主。惟公司董監陣營尚未隨著異動,仍為中時集團的原班人馬。資本額大增,最明顯而直接的衝擊就是:如果既有條件不變,每股盈餘、每股虧損及每股淨值隨著大滅。

 從資產負債表推估中廣身價

 中廣賣給趙少康的價錢多少?賣高還是賣低?媒體報導,趙少康只買中廣的廣播執照、硬體設備與既有人力,至於中廣所持有的不動產產權,採取切割處理,不在交易範圍內,而交易金額則傳聞在六到七億元。不過,汪海清不肯說出正確的交易金額,只稱這是華夏投資與趙少康間的商業秘密,實際價金應超過六、七億元「滿多的」。

 由於相關人員保密到家,確定數字仍有待追查。惟從中廣財務報表,不難評估中廣的一些資產價值。依據中廣公司資產負債表,至二○○五年底,中廣的機器設備價值七億一七二六萬多元,加上辦公設備及運輸設備,總值八億○五四三萬多元;單單這三項設備就超出外界傳間的六、七億元;另外,還有廣播執照的稀有資源,價值不菲,新聞局長鄭文燦才說,中廣寶島網、音樂網等兩張執照不得移轉。

 此外,趙少康和近十名中小企業友人集資購買中廣,將由趙少康出任董事長。趙少康只買中廣的媒體事業部門,不含不動產,可能原因有二:一是花錢較少,負擔較輕;一是不動產仍有糾紛,還在訴訟之中。中廣公司至二○○五年底的資產淨值高達五十億元,即使按照淨值交易,趙少康必須籌措一筆龐大資金,財務負擔甚重。

 公平會及NCC都應儘速進行調查

 趙少康為了購買中廣經營權,已在半年前辭卸飛碟廣播公司董事長,改由楊季權接任。但由飛碟廣播公司組織概況顯現,趙的太太梁蕾出任董事,仍是最大股東。趙少康擁有飛碟網、news98及中廣的眾多頻道,建立台灣最大的廣播王國,如此有無違背公平交易原則,有待公平會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研究裁決。

 另一方面,二○○五年底,中時集團由旗下榮麗投資公司購買「三中」時,榮麗只是一家資本額一億元的小公司,中時董事長余建新占99%,律師李念祖占1%;小公司買下「三中」,花費四十億元,有如「蛇吞象」,致遭訾議。

 榮麗在二○○六年八月增資為一億○一七五萬多元,十月二十四日又大額增資,實收資本額已達十億餘元,其中余建新個人持股比率更高達99.9%。余建新的榮麗公司必須依據與中國國民黨簽署的協議書,在二○○六年年底以前付給中國國民黨三十一億餘元,而榮麗資本只有十億餘元,何以有足夠能力支付這項資金?余建新對榮麗增資的資金來源如何?在在散人疑竇。

 「三中」涉賤賣爭議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中國國民黨出售「三中」是否賤賣?民進黨認為賣價太低,馬英九等人有背信罪嫌,已經正式提出告訴。

 如由「三中」的資產評估,「三中」的價值應不止四十億元。各家公司至二○○五年底的資產淨值,中廣五十億元、中影四十億元、中視二十三億餘元,核計大約一一三億餘元,大大超越交易價格的四十億元。

 中國國民黨按照華夏總資產九十三億元,扣除總負債五十三億元,實際淨值約為四十億元,評估合理售價為四十億元,此種算法與「三中」淨值總額差異甚大,原因何在,令人費解。詳細數字、正確價值、有無背信,亟待法院公平審理定奪。(本文首刊於Taiwan News周刊,作者授權轉載)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