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傳播學生鬥陣 媒體修理站

《傳媒學生鬥陣》

東森未能本土,奢言國際?

 東森近一年來進軍國際的動作積極,陸續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讓節目在香港、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北美洲等地播出。直接方式是在當地設點生產/轉播節目,如東南亞、北美;間接方式是透過與當地/第三地資本合作成立子公司,或與當地視台節目交換的型式先行搶攻,如在衛星頻道落地受限的中國大陸。

 若在三年前,媒體人具備跨足國際市場的雄心與實力的,要算邱復生。邱桑與港資、大陸片商都有交好;在衛星廣電法通過前後,積極謀取直播衛星開播的可能,放言將在全球華人市場播出節目。只是如今直播衛星通路尚未打開(可能永遠打不開了),聯意製作公司財務連賠三年(共四億多元),導致香港TVB幾個月前和邱桑拆夥;而直屬的年代系統,狀況更糟,過去兩年共賠十二億餘。

最近更新目錄



 邱董跌了一大跤,短期已無法與東森平起平坐。後者這兩年的表現,則看似平步青雲。除了既有的電視單位成天嚷嚷要進軍外地市場外,也投入大筆資金在固網、行動通訊、寬頻電信等部門,隱然有跨產業、跨國媒體集團的規模與聲勢。

 台灣市場過小,資本必得尋找出口,東森是一代表。只是在其誇言放眼世界市場的同時,可曾真正照顧本地的需求?要回答這個問題,可分兩個層次。一是就已經實現的節目生產計算本國/外國產製比例,二是從有線電視發展的脈絡檢視在地生產的可能何在。

 第一個層次,經過我們初步統計,東森自營的七個頻道(註1),本國節目比重為六成二,外國節目為三成八。前者扣掉重播率特高的新聞台,則比重為五成五對四成五。若兩者皆扣掉重播節目,則剛好相反,本國占四成五,外片占五成五。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號稱專播本土戲劇節目的戲劇台,七成六的影片是購自他台重播。而以幼兒養成教育為訴求的幼幼台,八成三的節目為國外製作配上國語發音,其中以來自日本為大宗。而綜合台與新聞S台兩台幾乎全為自製,但重播率高(六成與四成),且棚內談話性節目居多。顯見東森的自製能力仍待加強。

 第二個層次較為複雜,大體而言,台灣的有線電視發展初期與現在比之,較能貼近在地民眾的需求(註2)。比如民主台轉播當地議會進行實況,開闢節目針貶時論,或是應民眾要求製作鄉里活動集錦、張貼市政公告與里民消息等等。上者如新店的有線電視業者自製地方文史節目,真正發揚在地精神。但在財團壟斷/介入系統經營後,資本積累的理性主義壓過人情考量,致使里民與地方業者的互動脫勾,成為買者與賣者的單純關係。

 另外,有一個較不直接的質疑脈絡,在此提出供參考。資本外求的動力,因為本地市場不足以供養企業家的胃口,餘錢沒有地方使用,所以必須向外尋找投資機會。從資本主義發軔之初就是如此,如十八世紀英國的紡織業。但如今東森的例子絕非因為本地市場無可開發,所以必須冒險探索新地。

 其在2002年一口氣透過七家銀行聯貸30億元,並且發行20億無擔保公司債,整體負債/資產比例將近六成四。加上在興櫃掛牌的股價(東森華榮傳播事業)目前還低於淨值,顯示投資人對其獲利前景並不具信心,公司卻為了股票上市動作頻頻,可見資金缺口不小。

 在此情況下,銀行願意大筆借出,只能說是王家政商關係「非常良好」。若說消費者主權論成立,廠商經營穩健、資金充裕,或可代表消費者的支持。但如今東森阮囊羞澀,還拚命借錢擴張,大吹國際化牛皮,說他是本(在地)末(全球市場)倒置也不算過份。

 粗淺的分析,讓人不得不質疑東森國際化的用心與實力。新聞局通過補助電視戲劇拍攝的國家預算,可見我們的自製能力較之國外有所不及,以至於有司單位得作出回應(如果批評國家官僚牛步的立論有效,那麼,新聞局的反應恐怕也已證成本土影視產業的危機)。王家在廣電產業中具有左右大局的能力,是一定得對台灣的廣電產業生態問題負責,而今卻對在地需求棄之不顧,一味空談走入全球市場,真是太不應該。

 

 註1:東森戲劇台、綜合台、新聞台、新聞S台、洋片台、電影台、幼幼台。不含兩個購物頻道。統計日期為二○○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含廣告時段(雖然廣告不屬節目內容,但以比例計算,因此無妨)。

 註2:台灣有線電視發展初期的外片比例極高,反應民眾對外需求。與前例對比要得到「貼近在地」的結論或有不合。但若以里民參與生產決策的可能性/直接性而言,現在比之過去的確不如。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06.05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