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修理站

《新聞評鑑》

媒體報導攜子自殺事件不能渲染

廣電基金

 中視新聞連續兩天在晚間黃金新聞時段,以聳動的畫面、搭配音樂特效及誇張的語氣報導攜子自殺新聞,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26日呼籲,NCC及社會大眾應對中視新聞及主播沈春華予以最嚴厲的譴責。

 林育卉是在「媒體如何報導攜子自殺事件?」研討會上,作出這項呼籲,該項研討會是「建構媒體報導自殺新聞」研究計畫的一部分,主要針對媒體報導攜子自殺的問題進行討論,到底台灣媒體在報導「攜子自殺」新聞上是不是會對社會大眾產生影響?自殺事件與媒體的互動性為何?等問題進行研討。

 廣電基金在會中公佈一項最新資料,國內六至八月電子媒體有關攜子自殺新聞的內容分析,其中年代新聞台計有12則新聞、1210秒最多;中視7則,613秒居次。

 林育卉表示,中視為無線台,晚間新聞的收視率本來就比有線電視台為高,「中視晚間新聞」本來應該是新聞同業中的資優生,但在8月3日晚間用「頭條」新聞報導攜子自殺,畫面處理聳動,罔顧當事人感受,中視的墮落與沉淪,令人憤慨。

 林育卉說,主播沈春華小姐過去對兒童節目的貢獻值得稱許,竟也淪落到要用頭條、配樂、聳動、八卦的手法來報新聞衝收視,她過去在媒體上的成就,在這則新聞中早就蕩然無存了。

 她指出,平面媒體中,蘋果日報總篇幅5258平方公分的版面,遠遠超過其他同業,中時居次,自由則報導較少。不論是電子媒體或平面媒體,對自殺過程仍是以偷窺、八卦聳動的方式報導、大篇幅加上電腦示意圖,詳細描述自殺過程及情節,甚至還有刊登出受害孩童無馬賽克的照片,嚴重侵犯他人隱私。

 她說,平面媒體在正面報導及提供諮詢訊息方面就有些許進步,如自由時報及中國時報在10月2日處理攜子自殺新聞中,以對等的比例報導專家意見及自殺倖存者的故事,值得社會各界肯定,但仍有不足之處。

 計畫主持人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莊伯仲則認為,以新聞學中的顯著性及反常性來看,攜子自殺都具有報導價值,但媒體在處理上應更加謹慎小心,避免過度強調細節,以避免造成傷害。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王雅各則表示,攜子自殺的問題有時從改善家暴問題著手就可以解決了,媒體為社會公器,不應以偷窺角度過度渲染,而需用預防觀點提供正確資訊。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攜子自殺的問題目前仍無直接證據是與媒體的報導有關,但從自殺手法、類型以及媒體報導量比較,卻可看出兩者間有計量效應及模仿效應的產生,媒體不得不慎。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育敏則說,攜子自殺報導不該誇大、聳動,應以關懷角度深度剖析,為什麼愛孩子的父母要做這樣的選擇,這背後隱藏的心理問題值得社會大眾關心。

 「走出死亡的陰影」作者王連春則娓娓道出她殺害她孩子的原因及經歷,她痛苦過後接受面對的心路歷程,在外部支持體系的關懷與幫忙下,終能走出陰霾,迎向陽光。她衷心的呼籲所有處於困境中的父母,應該努力尋求各種管道的幫助,千萬不能關上心門拒絕幫忙。

 財團法人耶基董事長張敏芳則說,她要感謝許多媒體報導王連春的故事時,並未將重點放在挖掘過去的隱私,而在藉她的故事幫助其他人走出生命的困境,可見媒體依然是可以溝通的。

 攜子自殺是個深沉嚴肅的社會問題,廣電基金希望能喚起社會各界關注自殺個案背後的困境,希望媒體能成為生命的及時雨而不是壓垮駱駝的一根稻草,多提供正確資訊,帶給閱聽人正面的力量,扮演社會公器的稱職角色。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