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媒體修理站

《新聞評鑑》

烏龍新聞創新高,中國時報拔頭籌

 隨著政爭由群眾運動而至北高兩市選舉政黨對決階段,台灣報紙的錯假新聞在10、11月創下新高,單月分別高達33則和34則,幾是6月至9月(合計35則)的總數;值得重視的是在各主要報紙「烏龍新聞」排行榜中,中國時報已經連續數月高居榜首。

 根據長期追蹤報紙新聞專業處理的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新防會),昨天發布的觀察報告,在10月份,中國時報是以多達13則,高居第一名;11月份,中國時報更以多達16則,繼續高居第一名。依照過去的觀察報告,中國時報的「烏龍新聞」可以使用直線上升來形容。

 新防會因而呼籲,報業及社會各界應關注新聞專業遭受政治侵蝕的惡化現象。

 觀察報告指出,在今年10月和11月,各主要報紙的「烏龍新聞」,比6月至7月的15則,及8月至9月的20則,明顯增加,僅10月就有33則,11月更達34則,創下今年單月新高。

 報告說,各報出現的「烏龍新聞」,10月份以中國時報最多達13則,聯合報12則居次,聯合晚報4則、蘋果日報3則及自由時報1則;11月份中國時報更多達16則,聯合報10則、聯合晚報5則、蘋果日報2則及自由時報1則。

 報告指出,10月份中,烏龍新聞分在A1版作頭題(即頭版頭條)者有5則,A2版頭題2則,A3頭題4則、A4頭題3則、A5頭題3則、A13頭題2則,餘在A6、A7、A11各一則。而11月份,分在A1、A2、A3作頭題各為2、4、4則,A4、A6各2、3則,餘A5、A10各一則。

 報告也發現,報紙出現烏龍新聞,主要是對所謂「爆料」或「引述」其他媒體訊息,多不查證,採「有聞必錄」處理。尤有甚者,報界絕少主動更正,事後僅有的澄清也多以新聞方式為之;若正式有更正啟事者,大都面臨官司不得不為,因不實報導而道歉者,更是鮮見。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處長楊甦棣更在10月26日舉行記者會,駁斥部分報紙報導:「美方已對陳水扁總統誠信失去耐性」的錯謬和不實。

 新防會並評比各報10月份「大閘蟹含禁藥事件」,和11月份「烏龍爆料──陳致中事件」的新聞處理,各報在「新聞編寫」方面,多有「主觀建構」的問題,而「平衡報導」顯有不足和失衡現象,甚至有違背專業和查證不足的情形,應該檢討改進。

 報告指出,相對比較,在10月份的觀察報告中,各報有稱職表現的順序為: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和聯合晚報;而11月份則為: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和聯合晚報。

 新防會的這項觀察報告,是以五家主要報紙包括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及聯合晚報,比較其新聞處理,以「消息來源」、「新聞查證」、「平衡報導」、「新聞編寫」及「媒介責任」等五項為觀察標尺。

 在10、11兩月的新聞處理中,各報多少有違反普世公認「正確第一」的新聞工作基本信條,缺乏理性客觀嚴謹的專業態度,並對「爆料」或「傳聞」缺乏「查證」,且有轉述謬誤的報導,明顯悖離專業倫理,衍變成濫用「第四權」,甚且指揮檢調單位辦案和「媒體審判」,無疑毀壞公信力。

 該會表示,儘管台灣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按法國「無疆界記者組織」評比為第43名,比美、日還要超前,但據愛德曼(Edelman)公關公司10月24日的調查報告,在亞太地區的10個國家中,台灣的媒體信賴度只有1%,敬陪末座;顯見有「向下沈淪」現象,實須匡正。

 新防會表示,德國新聞理事會主席馮•俾斯麥(Fried von Bismarck)在今年11月20日慶祝該會成立50週年時,就說過一番深刻的話,他認為德國新聞媒體自所以受人尊重,乃在能自動自發接受批評和改進。

 馮•俾斯麥說:「我們雖然是沒有牙齒的老虎,但卻受到社會的支持,一旦媒體被我們點名,社會壓力(像拒看、拒讀、拒聽等)會隨即而至,畢竟大家都要面子。」

 新防會強調,馮•俾斯麥的說法無疑點出了專業尊嚴和信譽的核心價值,及其重要性,值得台灣社會和新聞界自律及省思。

 該項觀察報告,這次的主持人是前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呂一銘。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