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新聞與外電處理建議

本篇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2003年波灣戰爭二度開打,不僅是美英聯軍與伊拉克軍隊的浴血奮戰,同樣也是全球媒體競逐的殺戮戰場。在這波全球媒體的殊死戰中,除了有馬拉松式眼花撩亂的現場最新戰況衛星連線報導之外,媒體紛紛競相運用五花八門的數位化技術讓這場戰爭在每一個閱聽眾的客廳裡打的血脈賁張。這場戰爭特殊的地方不只是透過鏡頭的傳播放大了戰爭的重要性和迫近性,也創下傳播科技史上的新紀元──電視同步轉播一場「現在進行式」的戰爭。而子母畫面、同步口譯、戰情室兵旗圖,著防毒面具迷彩裝的主播,拿生存遊戲空氣槍播報新聞等光怪陸離的現象,竟然是國內各家新聞台提高的收視率邪門偏方!不禁令人咋舌。

 國內的新聞媒體東施效顰,各出奇招,有的派遣所謂「大軍」開往所謂前線──科威特進行,「現場直擊」,有的則在電視台內閉門造車(王逸塵,1991)。而更多的是莫名興奮的男女主播,儼然經過少林洗禮,在方寸之地的小銀幕上大展拳腳(詹彩華,2003),根據我們的觀察統計共有華視主播李四端備齊了模型戰艦、戰機、地圖等道具指天說地;TVBS主播張雅琴則一柱擎天,站在一幅特大號的中東地圖播報新聞;東森新聞S台徹資三萬餘元製作一幅兵旗圖壯大播報聲勢;而公視、TVBS-N則與平面媒體聯合報進行所謂跨媒體聯合採訪,由聯合報戰地文字記以衛星電話連線方式,轉敘述記者不知是否真的身處戰地的所見所聞。

 媒體從業人員使出渾身解數以驚悚的標題及模糊的影像拉扯觀眾,而觀眾則彷彿在看一部好萊塢戰爭片,而不是生靈塗炭的真實血腥殺戮。我們觀察到在許多的報導中,因果倒錯、觀點混亂。儘管各種分析包括了最壞的角度,但只看各個角度的結果,卻略過因與果之間的「戰火浮生錄」(陳渝,2003)。十二年前第一次波灣戰爭開打時,現任市議員王浩曾是中視當時的戰地記者,對這次媒體的表現,除了肯定快速而詳盡的報導外,認為新聞處理太過速食,缺乏人性觀點,「又不是在看紀錄片!」(黃兆璽、黃志豪,2003)。

 新聞素材要透過一道道嚴謹的編輯程序、賦予主題、去蕪存菁,才能端上檯面呈現給閱聽大眾。但此次戰爭新聞的報導,雖有吉光片羽但多是零星片段。只聽到隨軍記者單一的敘述,上下片段之間幾無邏輯性的關連(楊人凱,2003)。誠如加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Oville Schell所說的,科技是雙面刃,接觸到很多訊息,並不代表了解事情的各個層面(林郁芬,2003)。因此本研究以這次波灣戰爭為題材,希望探討國內媒體:

 1.戰爭新聞報導中的觀點探討。
 2.戰爭新聞報導中的戰情臆測。
 3.軍事記者的專業素養與媒體和軍方互動情形。
 4.戰爭新聞綜藝化情形。

本篇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