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修理站政治修理站首頁

藍營政黨與媒體之超自戀結構

──台灣政策論述困境之根源


/倫敦

 在進入這個議題之前,我得先定義一下何謂「自戀」(narcissism)?

 自戀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極原始的心智狀態與防衛機轉,正常狀況下會發展出其他較成熟的防衛機轉而使得自戀這個防衛機轉不再主宰人類行為。但在某些特殊狀況下,這樣的成長會停滯不前,也可能在某種特殊情境或是人為刻意操控下,退化回到這個階段。一般說來,健康自戀(healthy narcissism)讓人奮發向上,病態自戀(pathological narcissism)卻讓人睥睨一切,自命不凡。

 此處,我只約略談一下病態自戀。以最簡單的說法,病態自戀的特徵就是「過度自我中心」(self-centredness)。若視自戀為一種防衛機轉,意即這個人的防護罩或是盔甲,那麼,其真實內在會是如何呢?我願意藉一本書的 Title 來形容:「Shame: Underside of Narcissism」,顧名思義,其內心是極度的羞愧或是恥辱。正因為如此,也才需要以傲慢作為強大的防衛,來避免外界觸及其脆弱的內在。這好比俗話說的:「惡人無膽」──內心極端膽怯的人,外表卻呈現窮兇惡極。

 臨床工作者皆知,跟病態自戀的人談話是非常累人的,因為他永遠不讓你清楚瞭解他的真正意思,而別人永遠也不曉得他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萬一你不懂他的意思,他會毫不留情地數落/批判你──他會歸咎於你的能力太差,而非他的意思傳達不清楚;於是,我們看到病態自戀的典型風格──他絕對不會錯,有錯一定是別人錯。

 病態自戀另一特點,就是緊緊掌控所有事情的詮釋權,不管事情對錯,只要他做的就是對,而別人做的,除非順從他的意思,否則都是錯的,而這形成「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荒謬現象。這好比藍營內部有一部「動態辭典」,因應當時需求得以隨時改變解釋!這足以解釋為何民進黨政後,任何拉回制度面、法律面....的措施,皆被藍營控訴為秋後算帳、政策買票....。然而,當這樣的現象擴及標榜正義的檢警調機關時,讓台灣陷入另一層次的恐懼中。李慶安/涂醒哲的舔耳案、宋楚瑜/李登輝的打麻將案、宋楚瑜的興票案、馮滬祥、謝啟大/曾文惠的誹謗案....等等令人大開眼界的判決結果,實在不得不承認這部「動態辭典」的魔力。

 基本上,藍營政黨自始至終是一種充滿病態自戀的政治組織,這符合我過去提過的「基本認定團體」(basic assumption group,精神分析師Wilfred Bion所言)。所謂「基本認定」,指的就是這一個團體成員必然比團體外的人優越,所有的對話皆以此原則為終極底線,而這正是某些極端政治團體的基本特徵。在這樣的位階結構下,當權者是以一種施捨的心態對待其子民,子民也得相對視之為一種恩寵。子民表現再怎麼突出,在這些人心中依然是等而下之,引發的卻是心中具備強大毀滅/破壞性的嫉妒(envy)。

 各位應該不陌生所謂的「七原罪」(Seven Deadly Sins),其中的首惡就是「嫉妒」,為何?因為所有其它罪惡都只針對「某一種」美德,而嫉妒卻針對「所有」美德進行毀滅性攻擊,藍營的焦土策略不正就是這樣的心態下的具體行動嗎?

 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的超高施政滿意度卻無法連任,根本原因除了引發藍營民眾沈睡已久的嫉妒之外,陳水扁當時的表現恐怕也連帶引起這個團體成員的極度恐慌與疑慮,結結實實地傷害其脆弱的自尊,而造成所謂的「自戀傷痕」(narcissistic injury),而這又連鎖反應地產生所謂的「自戀憤怒」(narcissistic rage),這反而進一步鞏固這個團體更加團結對外,並且更加強化其偏執狀態(paranoid),而這恐怕深化/喚醒未曾被正視的台灣族群認同問題。而這個現象在陳水扁2000年僥倖當選總統後正式挑起另一層次的反撲。

 病態自戀的人重視華麗外表而輕忽實質內在,對於任何事情的瞭解多半粗淺,因此,基本上不具針對某項議題真槍實彈地進行深度論辯的能力,就因為易於暴露其空虛的內在。當然,這時若得到媒體的充分配合,則不但可以選擇性地凸顯其華麗外表,並且足以協助掩飾其脆弱的內在。在這種完美組合下,論述能力不再是重點,外表才是。長期處於媒體優勢之下的藍營政黨,以及毫不掩飾其政治好惡的廣大媒體彼此的搭配,使得實質的政策辯論變得不可能,也不必要,所有的專業在強大保護傘的媒體下顯得如此渺小,而問政品質與政策論述能力終究難逃急速退化的命運。

 我認為這樣的超級組合是:「厚臉皮自戀」(thick-skinned narcissism)的藍營媒體與「薄臉皮自戀」(thin-skinned narcissism)的藍營政客間彼此沈淪的共謀現象,亦即我標題所謂的「超自戀結構」。前者具備強大的主動攻擊性與破壞性,而後者在其掩護下被動地謹守著「基本認定」即可。這樣的現象可見於藍營政客可以恣意主導議題,卻不受媒體批判;即使當論辯居於劣勢時,只消理直氣壯地指控對手:「你有意識型態!」、「拼經濟、不要拼政治!」、「你挑起族群仇恨!」....。瞬間,一切又回到偏執、難以撼動的「基本認定」以及外顯的傲慢本質,而這樣的態度絲毫不容許理性問政的空間。

 幾年來,這樣的超自戀結構橫行於台灣政壇,並擴及民間社會,一點一滴侵蝕著好不容易建立而尚未深化的民主政治。媒體塑造的馬英九現象,不同於過去的「陳水扁旋風」或是「宋楚瑜現象」,後兩者基本上建立於某種程度的「實質政績」,而馬英九現象卻是十足演藝界明星,其認同基礎基本上是相當缺乏理性,也非常空泛的。屈服於媒體等同於深化對於媒體的依賴度,使得馬英九雖貴為國民黨主席,但其背後總有個陰魂不散的影武者,那就是媒體老闆。馬英九若有幸在2008年當選總統,媒體絕對會是個尾大不掉的實質掌控者,而災難也才會真正開始,馬英九會覺得自己不過是個傀儡罷了。

 馬英九訪問美國時要中共認清誰是「主要敵人」,誰又是「次要敵人」....,真是令人感傷的字眼啊!不過,感傷之餘,我們仍不禁要好言相勸:不管誰是主要敵人,誰又是次要敵人,終究還是敵人!當主要敵人被殲滅時,原來的次要敵人會成為好朋友?還是被提升為主要敵人呢?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