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蔣經國政治修理站首頁

將台灣戒嚴半個世紀,蔣經國有罪!


/高達宏

 起論:惡徒的功勞

 一個惡徒把一個人的家產奪了,家人殺了,凌辱了數十年;後來,受害人自己努力奮鬥,蓋了房子,安居了下來。不料,這個奪家殺人的惡徒,竟然聲稱這個人能夠蓋房子安居,是他的功勞。

 這個無法自省,不知羞恥的惡徒就是中國國民黨。

 正文:

 一個人當總統,當到死了,進了棺材才作罷,在他活著統治的時候,反對陣營的人士則經常被政治謀殺而喪失生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要說解嚴的功勞是蔣經國這個總統的,那麼,這人世間還有天理公道嗎?

 話又說回頭,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兩人都當了一輩子的台灣皇帝,把台灣戒嚴了半個世紀,然後解嚴,中國黨還敢誇稱解嚴是蔣經國的功勞,這未免無知得過頭了吧?

 依照中國黨的論調,中華民國之建立,功勞最大的應該是滿清的皇帝宣統了,如果不是他宣告退位,結束了滿清的統治,豈會有中華民國的誕生?

 一、蔣經國不是慈悲為懷之人

 國民黨一直有著許多不對勁的「政治幻想」。將解嚴說成是蔣經國的功勞就是其中之一。

 一個一黨專政,實施戒嚴半個世紀的政黨,在這解嚴二十週年的時候,不但沒有深切反省過去扼殺民主自由的的恐怖統治作為,竟然還敢說解嚴是蔣經國的功勞,這實在是不把台灣人當人,不把台灣人的命當人命,是種非常輕賤台灣人的外省權貴意識。

 這個觀念,就是一種下意識中的封建思想的呈現。

 不錯,蔣經國是沒有他父親蔣介石那般的狠戾,但是,被謀殺慘死在蔣經國「政權」手中的人也不在少數。(依慣例,中國黨一定會辯駁只有幾個人而已。因為死的不是中國黨的人,也不是他家的人。)

 蔣經國絕對不是個慈悲為懷之人。他是個要殺的就殺,要剮的就剮,不會心軟的人。所以,有陳文成、余登發、林義雄家人的慘死,吳淑珍的殘廢,許信良的不得歸國,以及許許多多恐怖的政治迫害。

 事實是,蔣經國的專制統治,即使在解除戒嚴之後,仍然未變。

 二、紀念解嚴,是紀念過去台灣人為民主自由的拼搏

 台灣人為了民主自由所做的拼搏,在這解嚴二十年的時刻,全國二千三百萬人最是應該深切紀念。

 當年黨外人士的風起雲湧,以及後來震驚中外的美麗島事件,這些台灣人一波一波的政治運動,爭的就是民主自由。為了阻止台灣不斷蓬勃的民主運動,中國黨政權先是禁止異議人士出國,後來則是禁止異議人士回國,不讓他們參與國內的民主運動。

 沒有台灣人波濤洶湧的浪潮的推動,讓蔣經國感受到相當的國際和國內壓力,解嚴不可能來到。要是當時蔣經國沒有強大的感受,他不可能會做出「蔣家人不會也不能在擔任總統」的決定。

 蔣經國的這個決定,是蔣家沒有被台灣人挖墳鞭屍的原因之一。

 依法而論,連續教唆殺人,蔣經國應判處死刑,以武力長期實施戒嚴奪取政權,蔣經國應負內亂罪。在這解嚴二十週年的現下,眼見中國黨的不知羞恥,毫無悔意的倒果為因,台灣人實在不應該對蔣介石、蔣經國如此寬容。

 過度的寬容,已經讓中國黨不在意過去所犯的罪惡。

 三、李登輝是蔣家和中國黨的恩公

 而當時中國黨的李登輝是個台灣人又剛好擔任副總統,使得執政權從外省權貴移轉到台灣人的手中,有了緩衝的機制,沒有激起台灣人和外省人的激烈衝突。

 李登輝並沒有參與台灣人反抗中國黨專制政權的行列。然而,當了十二年黨主席的李登輝最終還是被外省權貴趕出了中國黨。

 反觀,敗選兩次的連戰,不但沒有被趕出中國黨,反倒高居榮譽主席之位,只因他是在中國大陸出生的人。筆者敢打賭,要是馬英九此次競選失敗,中國黨也不會把他趕出中國黨,只因他不是台灣人。

 在心態上,中國黨仍然有著強烈的外來政權的族群意識。甚至到現在,仍然強力的操作族群意識,製造衝突。要不是有台灣人李登輝的突起,蔣家後裔和中國黨不可能如此安然。所以,李登輝算起來是蔣家和中國黨的恩公。

 四、中國黨內的外省權貴解嚴了嗎?

 台灣人紀念解嚴不是喜慶的日子,而是回顧過去那段台灣人被外來政權迫害、凌辱的苦難日子。

 如今看中國黨對蔣家父子的推崇和膜拜,還在讓台灣人死傷凌辱的傷口上繼續灑鹽巴,就可以知道中國黨這樣的政權,只有嘴巴的民主,意識中依存留的舊是中國千年帝制的餘續。

 中國黨和外省權貴「慶祝」解嚴,是在緬懷過去的統治風光,而不是在反省中國黨過去給台灣人所帶來的苦難。不錯,台灣是解嚴了,但是,中國黨內的外省權貴解嚴了嗎?所以,在這解嚴二十週年的時候,台灣人要警覺的是台灣人會不會再次被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和大陸的中國共產黨聯手操作所控制,所統治。

 五、紀念解嚴,要讓台灣精神前進中國

 紀念解嚴,更積極的則是,要將台灣民主運動的精神,傳播到中國大陸去,協助推高中國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意志,讓共產黨也能很快的在政治上解嚴。

 介入中國民主進程,是台灣人免於共產黨統治必須投入的事業。民主的花朵已經開滿了台灣的山坡,撒些種子到中國大陸去吧!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