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爭取中間選民在單一選區中的必要性


/悠然

 推到 Plurk  Facebook分享

 民進黨應有的路線與方向,一直是泛綠人士熱切討論的問題。

 近來不少先進針對「體制內」vs.「體制外」、「議會路線」vs.「群眾路線」發表高論,但大多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政黨競爭模式取決於選舉制度;選舉制度不同,競爭模式也該有所不同。

 選舉制度,依照一個選區中選出的公職人員數目,可以分為單一選區與複數選區。在複數選區中,候選人只需要得到一定的票數就能當選,因此,只要能凸顯自己的特色,即使走偏鋒亦無妨。

 例如,新黨的馮滬祥便曾經在選舉傳單上自我標榜,說只有他曾經讓陳水扁坐牢,只要選他,他一定想辦法讓陳水扁再度入獄。小林善紀的《台灣論》出版後,他又糾眾跑去誠品書局大鬧,還當街上演焚書戲碼。這些做法儘管引起不少議論,但只要能讓自己人爽,達到一定的票數,就能當選。

 然而,在單一選區中,卻需要得到選區中多數選民的同意,才有機會得勝。在一對一廝殺時,要有過半的實力;在三搶一時至少也要有三成五到四成以上的實力,才不會在棄保作用下被犧牲。

 台灣社會的政治立場目前仍是呈現常態分佈,極綠基本教義派與極藍基本教義派都是少數,單靠這些選票根本不足以取勝,中間選民的好惡才是勝敗得失的關鍵所在。

 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以前的許多做法,制度背景是立法委員、省議員(已經取消)的產生方式複數選區,而今天關係重大的公職選舉悉數採用單一選區。過去靠衝撞、激烈抗爭贏得的選票足以支撐一個候選人當選,現在同樣的做法卻難以奏效,原因就在於不同的選舉制度下,是否要爭取中間選民認同就差很多。

 而台灣的中間選民,對於嘶吼和激進行為不是那麼同情,反而覺得很亂。於是,在電視報導相關衝突時,他們寧可轉台,眼不見心不煩,不見得願意去思考街頭抗爭的訴求。

 許多先進讀到此處,可能會斥責「台灣人都不覺醒」。是的,中間選民的確像溫水中的青蛙,但不是不能對話的。他們能夠接受的,是溫和的說理,提出證據告訴他們目前執政黨政策對他們的威脅,在他們最感同身受的議題(失業、食品安全)中盡力發揮。擅長說理的人,可以把這些議題都聯繫到國家安全,並且說服中間選民。

 政黨的工作就是影響政策,最大在野黨的使命就是爭取執政的機會,而想要執政就必須能夠爭取中間選民。反過來說,不能爭取到中間選民,就別想執政,則一切理想都不能實踐,全部成為空話!

 從這個角度來談民進黨以議會為主、街頭為輔,採取溫和而堅定的說理,這樣的戰略是正確的。許多習於衝撞、嘶吼的前輩,不以蔡主席的溫和路線為然,卻忽略了決定台灣前途的,不是什麼「先覺」,而是中間選民。

 民主時代,訴諸選民才是王道;單一選區中,爭取中間選民才能成功!(悠然/政治學研究者及職業翻譯,譯有政治學、行政學等教科書)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