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阿輝伯,您辛苦了!


/綠點

 分享 Windows LiveGoogle pluk


連結碼

<embed src="http://blip.tv/play/hpxQgsXEfgA"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50" height="319" wmode="transparent"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embed>

 一、無花果樹的比喻

 馬可福音第11章12-14節: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前一天由耶路撒冷去伯大尼過夜,現在要由伯大尼再進耶路撒冷),耶穌餓了。遠遠的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裡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甚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

 無花果樹有葉子卻沒有果子,這不是無花果樹的錯,因為無花果樹要到夏季才結果,而那時(逾越節前)才值春季。耶穌是用無花果樹比喻他進耶路撒冷要做的事。

 那時,耶路撒冷的聖殿,像這顆無花果樹,只是虛有其表。不只如此,聖殿還是「賊窩」。因此,馬可福音第11章15-18節:

 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便教訓他們說:

 「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

 二、馬英九虛有其表

 馬英九第一個虛有其表:633政見。馬英九的633政見有沒有達成?台灣人的遭遇和感受可以回答。

 但是,5月18日,馬英九說,他兩年前交代吳敦義三大任務,結果吳敦義「全部達成」。馬英九也談到自己的「政見執行率」,他說,當初提419項政見,近九成已完成,或有階段性成效。他強調,「我們一向說話算話,政見一定要求幾乎全部可以實現」。 

 就算馬英九已經達成418項,這又如何?台灣人要的並不多,只要633一項。

 馬英九第二個虛有其表:防災甚於救災、預防勝於治療。莫拉克風颱重創台灣後,馬英九只是以「防災甚於救災、預防勝於治療。」掩飾政府無能又冷血──不及時救災,拒絕外國援助。

 就算不計莫拉克風颱,三年來,馬英九又做了多少「防災、預防」?馬英九在塑化劑上不但沒有做好「預防」,更掩蓋塑化劑檢驗結果一個多月(4月7日驗出,5月23日公布;這期間吃到塑化劑的台灣人可否申請國賠?)6月1日,馬英九又「老實」說,他在五月下旬才(和台灣人同時)得知此事。

 馬英九第三個虛有其表:ECFA的功勞。ECFA是中國溫家寶一廂情願「讓利」給他在台灣「骨肉同胞」的「讓利」,馬英九居然搶為己功。

 如果馬英九在台灣「走進中國」上真是有任何功勞,現在怎不見台灣要「進入世界」的任何風聲?如果台灣已經和其他重要國家「議價」FTA了,還怕韓國和歐盟的FTA?事實是,馬英九把致命黑洞的中國當成捷徑蟲洞。

 今年前五月,台灣40%的外銷是到中國,這只佔中國市場的7.5%。如果中國以自己的7.5%威脅台灣的40%,台灣怎麼辦?

 四、馬英九是賣國賊首

 在統一問題上,馬英九一方面繼承蔣經國「統一中國」的遺志,一方面繼承先父「被中國統一」的遺志。

 馬英九每年都會前往頭寮,向蔣經國鞠躬致意。每次謁陵時,馬英九都會「淚水在眼眶打轉」。但是今年,沒有人看到馬英九「眼眶泛淚」。可見馬英九終於擺脫蔣經國的「統一中國」,變成追隨先父的「被中國統一」?

 馬英九「被中國統一」的新聞多如牛毛,難怪高齡已90歲的李登輝要站出來,高喊「棄馬保台」!

 四、馬英九是民主賊首

 李登輝「棄馬保台」不激怒馬英九?馬英九不「想法子要除滅」李登輝?

 不過,盜亦有道(手法);不只如此,道還與時俱進。

 孫中山和蔣介石暗殺政敵,蔣經國也樂此不疲,他至少暗殺陳文成、林義雄家人、劉宜良。

 幸好中國出了個胡錦濤,馬英九把他當偶像。馬英九放棄「身體暗殺」這一黨國傳統,改採「法律暗殺」。例如,他曾經想要告遍台灣大小將官。

 「法律暗殺」比「身體暗殺」,至少有一優點。政敵遭「身體暗殺」後,就將一了百了;政敵遭「法律暗殺」後,卻將一直活在「暗殺」陰影中。

 但是,李登輝例外。

 五、李登輝全力擒賊

 李登輝可能年紀大了,把「暗殺」的槍砲聲聽成「抹黑」的蟋蟀聲。他不以為意的說:「臉擦擦就好了」。或許,李登輝也有他的道理。他說:「我會繼續講應該講的話,做我應該做的代誌!」

 李登輝「應該講的話,應該做的代誌」正是繼續「棄馬保台」!

 「棄馬保台」成功時,千萬不要雞婆,對李登輝說,其實人家是要「暗殺」您的。(綠點/奧斯汀台灣研究社社員)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1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