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與國族專題政治修理站首頁

韓國不能輕忽台灣的原因


/朱立熙、楊虔豪合譯

 分享 Windows LiveGoogle pluk


 

 

 本文是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前委員長、國立首爾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安京煥,近日發表在《安京煥朝鮮專欄》的文章。他今年到高雄參加二二八活動,並發表《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榮與辱》的報告,對台灣很有啟發。


 上週朴槿惠總統訪問了伊朗,據說經濟成果頗大。與其性急亢奮地揭示「損益對照表」,更應有條不紊地來進行。近來,國家元首的海外出訪頻率暴增,這是國家在國際社會的比重提高的指標。

 但就是有一個搭機只要兩小時,就近在咫尺,而大韓民國的元首不能去的海外國度。不是「不能去」而是選擇「不去」,那就是曾被我們稱為「自由中國」的台灣。

 在國際社會中,台灣以一個既是也不是個國家的奇特形態存在著。1971年,聯合國承認北京政府是唯一的中國,取代了台北政府。從此,台灣便淪落為聯合國之外的「外界國」。頂多被認為是「兩岸體制」,或是「一個國家,兩個體制」的一環,而成為「國中之國」。

 實際上,它就是沒有被登記在國際戶籍簿上、具有兩千四百萬人口之島。很早以前,這個國家的小說家吳濁流就把自己的祖國嘲諷為「亞細亞的孤兒」。它是1895年戰敗的清朝割讓給日本的島。在此前後,都只是被侵略者、掠奪者輪番蹂躪的「美麗島」,從來沒有一次被伸出溫暖的援手照護的孤島。

 至1970年代初為止,10月24日「聯合國日」是我國的國家紀念日。1948年8月新成立的大韓民國,聯合國立即承認,並於戰爭爆發時,派遣軍隊保護韓國。每到這天,「國民學校」的學童都要寫感謝信給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自由中國」總統蔣介石,讚頌蔣總統的恩惠,並提及他對國家被竊佔的流亡人士,所寄予恢復國家主權之夢的上海、重慶臨時政府,給予支援。1949年8月,蔣總統以首位造訪大韓民國的外國貴賓身分,傳遞了勉勵話語;韓戰一結束,李承晚總統於1953年11月報聘回訪台北,當時兩國就是處於這樣的關係。

 但在國際政治上,沒有永遠的盟國,也無永遠的敵人。大韓民國於1992年與「自由中國」斷交,並與「中共」建交。儘管是大勢所趨而無可避免的選擇,斷交的過程也相當悲情。既未合理預告,也無說服與尋求諒解的安撫意識。

 韓國讓人聯想到曾盛極一時的典型庸俗連續劇中出現的一貫冷酷行徑,如同一位通過司法考試的鄉下青年,把過去盡心盡力照料他的農村姑娘棄如敝屣,而迎娶富豪女一樣。時至今日,台灣國民無法釋懷的憤怒與背叛感是有正當理由的。「即使原諒,也不會忘記」,台灣國民對此仍心懷芥蒂。

 歲月流逝,歷史一再起伏,還是要往前邁進。後世對當時被當「國父」崇拜的這兩位領袖,有著兩極的評價。但至少我們應當記住,他們曾為建設強大反共國家而獻身的功勞。

 台灣的存在,對我們仍然相當珍貴。這並非基於感性的過去,而是因為在國際政治上,台灣能成為非常有用的題材。

 對中國北京當局日漸高漲的霸權主義,國際社會正費盡心思尋求能予以牽制的牌,這也是與中國接壤的十多個國家共同的恐懼。韓國迫切需要與中國鄰國間建立連結,中國也對「夷狄同歌」的現象感到害怕。

 處於分裂、同時達成民主化與經濟成長,又同為自由主義反共國家,這所有條件使....台灣成為與我們最具同質性的國家。依照學者的分類,台灣是「華人世界首見的自由民主體制」,能與我們在很大空間上同行與維繫友誼。

 再從更大的國際政治版圖來看,南北韓的統一,與中國大陸和台灣兩岸國家的統一問題,說不定也能有所關聯。

 台灣政治的核心,是出身大陸的國民黨與以本土勢力為基礎的民進黨間的競爭。今年一月的選舉中,得到年輕世代壓倒性支持的民進黨獲勝,同時掌控立法與行政部門的權力。本月20日蔡英文將就任新總統,很好奇我們政府會以何種形式對台灣表達適切的關心。

 過去,我們政府對台灣太過輕忽,看中國臉色到愧對一個獨立國家的自尊。就算是現在,希望政府也能獨自建構對台政策。即便官方外交關係已告中斷的狀態,也還是有充分游刃的餘地。(朱立熙授權轉載)

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