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難重建和平與公義的火光


李敏勇


228專題

 首頁 政治修理站

 1949年的二二八事件,因為戒嚴統治體制的箝控,遲至1987年才出現二二八和平公義運動;1987至1997年的十年之間,台灣從黨外時期進入民進黨成長的政治改革階段,1997年陳水扁執政的台北市政府成立了二二八紀念館,運動形式上標示或象徵階段性的構成;二二八和平公義運動也提供了民進黨取得執政的政治和文化基礎。台灣政黨輪替,沒有確立深化的民主社會,更沒有形成一個近代國家,甚至看到了變局襲來的陰影。

 日前連宋進行一個否定上次選舉正當性的政治結盟,他們權力結合的原理是,當年不拆成兩組、集合票源會贏得總統大選,更直接說,這背後的權力結盟本質就是他們統治台灣,不是台灣統治台灣;這個國家是他們殖民者集團所拿到的。連宋結盟的藉口是民主化與台灣利益,蔣介石與蔣經國過去也都講自由民主,另一方面透過統治機器去殘害自由民主,這都是文化上對語言的嚴重破壞。

 1990年代末期民進黨能走到執政,某種社會條件上,二二八和平公義運動影響了台灣人的覺醒,取代國民黨統治的意志。但是這運動探究的意涵沒有深化,文化或社會的建構並沒有充分。公義沒有彰顯,和平也無法尋見。

 台灣取代國民黨統治的政治人物必須去認真思索這個問題,這靠選舉時期文宣短線操作效應不能達成,如果無法重建這個國家的文化條件和社會條件,這個政權是不確定的,政權的意義與價值不能在島嶼歷史的苦難中,重建我們的火光。

 現階段,社會批評民進黨政權,不是不能批評,但這個政府概括承受國民黨留下來的爛攤子,這是承受一個長期獨裁統治政權遺留體制癥結的必經轉化過程,政黨輪替後是面臨一個重建過程,而不是出現一個天堂。如果沒有政黨輪替,我們會繼續沈淪下去,但如果政黨輪替,可能還需要三○年或者五○年的努力,才能重建一個新社會。

 民進黨執政後拿到政治權力的人,觀念上應該要有和人民一起努力、不是去分享。台灣人讓國民黨統治那麼久,進入分配政治的權力體系,面對重新分配原來國民黨特殊統治下的控制利益。民進黨內不該用分享的觀念,而要用重建的觀念•讓人民感受到民進黨真的在進行一個台灣人希望工程的革命。

 二二八和平公義運動沒有深化變成一種文化性的檢討。在政治形式上,有進行政治處理,但沒有文化反省,沒有文化化,二二八徒具政治的形式,卻沒有實質的文化內涵。另一個層面,形具於社會生活上,二二八和平公義運動無法從特定對象範疇侷限、例如受難者家屬,全面提昇成公共性的社會紀念;受難者的家屬在二二八那天會心痛,但是台灣社會在那天沒有共同的心痛。

 二二八紀念日在社會生活中,演變成一般假日,還有真實的歷史記憶與深刻紀念意涵嗎?因為這事件的歷史記憶與社會意涵沒有普遍形成社會化。沒有變成社會化,不只是沒變成台灣社會共同的記憶,有的加害者在這天甚至會加以嘲笑。

 最真實而荒謬的場景是,現在紀念二二八所表現的社會現象,到底是活動還是運動?現在很多二二八紀念,是活動而不是運動。馬英九第一次剛當選台北市長時,把二二八紀念日和元宵節慶典一起舉辦,家屬們當時還舉著白燈籠去遊街,燈籠劃上兔子戴上帽子暗喻「冤」字表示抗議;結果,今年台北市政府還是把二二八紀念日和元宵節放在一起辦。 

 一個運動應透過文化意義的解釋,整個社會透過這過程,有人反省、有人懷念,在記憶中找到它的意義;加害者能因反省得到救贖,被害者也能懷念得到安慰。但這重大的歷史事件,沒有形構我們未來命運應如何追尋的歷史記憶。因沒有歷史記憶,造成歷史意識的欠缺。歷史意識讓我們知道被害者要怎麼走,加害者要怎麼走,才能在台灣建構新的國家和社會。
(2003.02.15 發表於鄭南榕基金會主辦《二月論壇》「公義彰顯?和平在望?──二二八的歷史與現實反思」)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