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回首頁

政治修理站

1

閱讀李登輝

國親新三黨鬥爭篇

宋楚瑜檢驗站

馬英九檢驗站

外省人沒道理痛恨李登輝 /張正霖

 打從李登輝順利掌握黨政大權開始,以外省籍政壇大老為主體的既得利益者,即或明或暗,不曾間斷地對李登輝展開政治鬥爭,加上親中派媒體的配合與渲染,十幾年經年累月下來,外省籍族群仇恨李登輝的情緒,變成一種「集體意識」,且無限上綱到逢李必反的「類宗教儀式」,為台灣的族群融合劃上一道不易彌合的鴻溝。

 這絕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撇開反李政客對李登輝個人一連串的誣衊、攻擊,如鴻禧山莊置產、李夫人曾文惠女士攜美金赴美說、翠山莊違建案、及擬刪減隨扈人數和預算…等不說;對於李登輝在卸任後重出政壇替台聯黨站台一事,反李人士的反應竟是憤恨地質疑「為什麼還要出來攪局?」「退休的人為什麼不去享清福?」又選後成立群策會,一樣換來「垂簾聽政」的批判,私底下甚至什麼難聽的話都紛紛出籠,這些現象反應外省籍族群對李登輝已痛恨到咬牙切齒,但在有識之士和多數本省同胞眼中是多麼難以理喻。

 分析外省族群的仇李集體意識,成因其一,不外乎是指李登輝背叛蔣經國,蔣經國看錯人、交錯班,把政權交給本省人,讓外省人被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其二由於老一輩的外省大老,權力漸次喪失,卻心有不甘,於是對掌權的李登輝心生不滿;其三,因為李登輝對中共態度強硬,中國視李如寇讎,外省人因與大陸有特殊感情,受這份情感的影響,不知不覺竟興中國站在同一邊,對李登輝自然沒有好印象。

 很不幸,由於上述的幾個心結,在有心人士日復一日的誤導和曲解下,釀成台灣社會今日重大的爭端。然而,李登輝的接班真如外省政客口中的「偶然」?或是「背叛」蔣經國?權力分配刻意「排斥」外省人? 關於「路線」的問題,李登輝在其著作《台灣的主張》一書寫道:「不感念前人功績,一味批判固然不對,但﹃李登輝,你的所做所為與前人不同,所以不對」,這種說法也是有問題的。」這段話很清楚點出李登輝關於「背叛蔣經國」指控的思維,再驗證即使在蔣經國主政的高壓威權時代,即使發生美麗島事件,無所不用其極打壓、消滅反對黨,都抵不住台灣人民爭取民主的浪潮,因此李登輝任內致力民主改革乃順應民意主流,更何況李登輝從未對兩蔣口出惡言,反過來還推崇有兩蔣的奠基,才有今日之台灣。「背叛蔣總統」一說顯然不成立。

 至於接班的疑雲,據了解,蔣經國在生前曾告訴親近的友人:「若回不去大陸,應該把政權交給本省人」,這也是蔣經國一路栽培李登輝擔任政務委員、台北市長、省主席和副總統等要職的考量所在,這個想法當可求證於今日尚健在的蔣經國親信。

 再觀諸李登輝和蔣經國當年的互動,如李登輝經常被委以重任,要求對農業、政經問題提出改革方案,最後多有被蔣經國所採納或肯定,蔣經國也顯然是透過李登輝了解台灣人的想法,兩人共事愉快。

 另據了解內情的人士透露,李登輝在擔任副總統期間,有次赴國民黨新聞黨部,向主要媒體負責人〈其中尚有健在者〉發表演說,李登輝在題為「台灣未來面對的問題」講詞中,在政治議題部分特別點出組黨、戒嚴、報禁和國防等問題,必需要朝自由化、國際化二大原則走,意即唯有開放一途,李登輝在仍是戒嚴的政治環境下突發驚人之語,當下把眾人嚇得楞住了,當然也沒人敢報以掌聲;事後有與李登輝熟識的友人問起,當天所言是上面授意抑是個人的看法?李登輝向友人說:「你知道我的身分,怎麼可以隨便發言?」證諸往後的演變,戒嚴、報禁、黨禁逐一解禁,由此可見,如與蔣經國沒有默契,李登輝怎可能發此言?而李登輝執行的改革,又何嘗不是在實踐蔣經國晚年想推動的理想?李登輝顯然沒有讓蔣經國失望,蔣經國也沒有選錯人,質疑李登輝等同是「貶抑」蔣經國。

 當然,李登輝身為第一位台灣人總統,自然了解台灣人民心中想要什麼,經歷過早年外來政權的打壓,看盡台灣人民悲慘的命運,李登輝在主政後致力提升台灣人的地位和尊嚴,如平反二二八事件、廢除海外黑名單、解除黨禁、推動總統直選等,在在為台灣邁向民主、自由先進國家努力擘劃。但另一方面,李登輝對外省族群權益的照顧,同樣不遺餘力,這可從李登輝十二年總統任內,包括總統府、內閣的重要職位,外省籍官員所佔的比例,絕對超過人口比例的數倍,這些事實皆有目共睹,不容少數政客的曲解。

 至於外省籍政客及族群之所以產生危機感,主要是過去一直受大中國思想的灌輸,又習於威權高壓統治時代的大權在握,以至於內心深處存有一股虛幻、不合理的優越感,當社會走向開放,趨向平等、公平時,外省籍政客被取代就覺得是失勢、受歧視,這是不對的。其實,真要解開這個「心結」,大家只要看國家所建構的制度是否公平,包括教育、參政的基礎是否公平,一如美國各種族雜處的國度,只要有平等合理的制度,那一個種族居政府之多數,絕對不會成為其他種族的「恨」,外省籍人士在政界要職「量」的部分減少,不應一面倒懷疑李登輝,而應看看制度、調整自我心態。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李登輝推動民主改革,台灣言論開放自由自在,這一點不分本省、外省大家都蒙受其利。比如今天人人得以罵總統,不論是在電視、在報紙或是跑到黨部、家門口,大喊「李登輝滾出來」也沒事,這要是在威權時代,試問有誰敢這樣罵蔣經國?當下不立刻消失才怪。

 又如李敖、李濤、陳文茜、趙少康等名嘴之流,若不是有李登輝建構的民主改革,今天得以在台灣大放厥詞?叫他們到大陸罵江澤民、朱鎔基,敢嗎?可能嗎?別人在福中不知福了。

 當然,李登輝亦非完人或聖人,主政多年是有可批評之處,好比因受過日本教育的他,在談及日本和中國時,忽略身為有十五%左石人民來自中國的台灣元首,不宜輕易揚日貶中,這對曾深受日本禍害的外省族群,情何以堪?又台灣和中國之關係,雖中共對台姿態戀橫有目共睹,但李登輝用強硬的語氣回罵「土匪」,固可一舒心中怨氣,惟以台灣「以小搏大」的形勢,恐怕得不償失;又在執政後期,囿於國民黨之立場,沒能把眾人所詬病的黑金問題徹底鏟除,為美中不足之處,這些都是值得李登輝省思之處。

 惟整體而言,李登輝主政十二年期間,對台灣的政治改革、經濟建設貢獻良多,這些政績並廣獲國人及國際的肯定,其中也有不少外省籍人士,以足夠的見識和判斷力,認可李登輝對台灣的整體貢獻;因此,在台灣的外省族群,特別是外省精英,不應以個人的成敗進退,做為評斷李登輝功過的標準,把個人的不平發洩在李登輝身上,既說不過去也是不道德的,且過度渲染的仇李情緒,對台灣、對所有族群的利益,都不是件好事。

2002.01.07

TOP


【南方快報】除了需要您的支持外,也希望您把它介紹給理念相同的朋友。

●轉寄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