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身分認同用語


/楊宗明

 民進黨主席游錫堃最近的一次談話,提到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時,他老實、謙卑的補充一句:「頂多算是華裔台灣人」;豈料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趙剛教授,卻為此以《『華裔台灣人』的進步性》為題大做文章,曲解游錫堃的意思。

 趙剛教授引據美國的(hyphenated identity)連字符號的身分認同用語,拿來類比台灣;可惜他看不出自己的理論,若套用在美國時,呈現的荒謬性(也可能是故意忽略)。他做出能導致強化族群意識的結論,卻想把責任推給游錫堃,說是游主席「未竟的顛覆思想」。在此指出其中的謬誤,有助於是非的釐清。

 趙剛教授在文章中建議:只稱原住民為「台灣人」,而把漢人後裔居民稱為「華裔台灣人」;他瞭解這種稱謂是美國「連字族群」的用法,卻忘了美國也有原住民,若依他這個類比說法,豈不表示美國社會承認,只有美國印地安人能稱為「美國人」,而西方移民中,那些移居最早的後裔,只能稱為「英裔美國人」;這當然不是美國的現況。

 實際的情況是,不但英裔因移民時間很久(長達四百年以上),普遍認為自己是「美國人」, 幾乎完全不使用連字符名稱(由趙剛教授文章中顯示他知道美國這個情況);其他的族裔,除了在某些話題使用外,大多時候也都用「美國人」這個稱謂。許多少數族裔人士,還會盡量避免使用連字符號稱謂,以彰顯他們與英裔族群在稱謂上的平等;例如一個認同美國是他的家,且具有護衛族群平等意識的義裔美國人,以下一段他與陌生人之間的對話是很平常的:

 問:「你是義大利人嗎?」
 答:「不!我是美國人;我祖先(或我)從義大利來」

 他避免用「義裔美國人」稱呼自己。雖然他很尊重並保留部分他的(或他祖先的)原居地文化,但他知道要達到族群平等,就是要不分你我。

 身分認同用語使用連字符號的用法,近年來已經有所改變:許多美國人 在書寫時把連字符號拿掉,成為:Chinese Americans 或 Italian Americans 等。如此一來,前面的字成為形容詞,意義上較強調「美國人」,比起有連字符號時,較強調某某裔,是這個改變進步之處。

 所以,文化相同、利害休戚相關、以台灣為家的各族裔居民,不管先來後到,一律使用「台灣人」的稱謂,應是有益族群和諧的作法。游主席對「台灣人」的定義是健康的;雖然「我頂多算是華裔台灣人」畫蛇添足 ,但他簡單的一句,趙剛教授在那篇文章中,卻賦予那麼多含意,看起來趙剛教授意欲藉著曲解游主席的言詞,來宣傳他自己的主張。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