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與國族專題政治修理站首頁

螃蟹簍筐效應


/劉重義

 分享 Windows LiveGoogle pluk


 

 美國馬利蘭州東邊的切沙埤灣(Chesapeake Bay),從北端到南端出海口長約300公里,將近150條河川注入,海產豐富,尤其盛產藍蟹(blue crab),蟹殼帶藍色,煮熟後才變紅色。美國東部大西洋沿岸和南部墨西哥灣區都有藍蟹,據說切沙埤灣的最好吃。

 直到1970年代,華府區吃螃蟹的大概主要是非裔和亞裔,後來,螃蟹肉被認為是健康食物,因此,吃藍蟹逐漸成為全華府區民的習慣。

 在1970年代,華府市中心河邊的生意人,一打藍蟹算14隻,活跳跳的大概一打公的要五、六美元,母的即使是仁仁仁也只要三、四美元。好友聚集吃一堆藍蟹,是華府區台灣同鄉在夏天和秋天流行的交誼方式,台灣來訪的朋友往往又驚又喜,吃得很爽快。

 吃的人多,需求量就上升,捕蟹人家也跟著增多,逐漸破壞切沙埤灣的藍蟹生態。不過,研究報告並不認為「吃多」是兇手,問題其實在於其他人為的環境破壞。

 到1990年代,一打公藍蟹12隻依大小,在餐館的價格上升到30到50元;到2000年代,飆到50到100元。對生活在台灣的人來講,這還是相對的便宜。

 曾在家裡自己炊藍蟹的人會發現,放在蔞筐裡的藍蟹有互相扯後腿的習性,疊在上面的藍蟹若要爬出蔞筐逃走,其他被壓在下面的藍蟹會把它夾住,讓它無法逃脫。這叫「螃蟹簍筐效應」(crabs in a bucket),也就是被壓迫者互相拉扯,不讓他人得以脫身獲得自由的意思。

 1960年代,努力為非裔族群爭取民權的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因為堅持非暴力抗爭,雖然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卻無法打破種族壓迫的法律。因此,受到其他激進人士的抨擊,譏諷他是馬丁輸球王(Martin Loser King)。金恩在運動的低潮時,就曾指責非裔美國人陷入螃蟹簍筐效應。

 其實,「螃蟹簍筐效應」是出自個人對他人不正常的嫉妒心與競爭心,特別容易在被壓迫族群裡觀察到,而且容易受到壓迫者的操縱與濫用,進一步損毀壓迫族群的團結與信心。

 因此,台灣人社會也不會例外,只有建立強烈的民族主義氛圍,才能比較有效地克制這種不利於民族解放運動的人性弱點。

 

 

201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