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名專題 首頁

以公司和街道改名來建構主體意識


/(來稿未署名,請作者來函)

 臺灣要建構臺灣主體意識,才能對內應付泛藍的鬥爭、對外抗拒中國的侵略。臺灣主體意識可藉由多管道建立,改公司和街道的名字是其中的一項。

 臺灣的公司和街道充斥「中國貨色」,這些「中國貨色」無形中消耗臺灣主體意識的建構。改公司和街道的名字已經被提出多次了,但是還沒有具體實施,真是可惜。民進黨政府已經被泛藍惡意批評「去中國化」,不差改名這一項。

 改名有什麼困難?只有泛藍的惡意批評。這樣的惡意批評,民進黨應該「麻木不仁」了。

 改名的成本大?大公司併購時有所聞,改名跟著來;韓國的首都也改了名。可見改名的成本遠小於效益。

 改名的阻力大?蔣介石「中國化」全臺時,遭到了多少阻力?造成多少不方便?可以用這一點回應泛藍。

 藉由改名的推動,逐漸將建構臺灣主體意識的活動順勢擴延至其它領域。改名一定影響到所有臺灣人,大家會省思我「是中國人」、「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或者「是臺灣人」?臺灣主體意識將把臺灣人導向「我是臺灣人」。

 強化臺灣主體意識,會涉及中國文化的「使用權」。正如美國人擁有英國、法國等等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國改革開放後,不是馬上大舉「盜用」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在臺灣」當然是自然的現象了。中國人無權恥笑臺灣人侵犯了他們的版權,臺灣人也不必羞於浸淫中國文化。只要具有臺灣主體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不能「享用」中國文化?

 但是,「中國文化在臺灣」並不等同「中華民國在臺灣」,更不是「中國在臺灣」。因為文化和國家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屬於全體人類,而國家只屬於該國人民。臺灣人可以不避諱中國文化,但是,必須去除具有「中國」國家符號的名稱。分開對待文化和國家,臺灣在民主道路上才能避開極端意識形態的衝突,才能走的順遂。

 公司和街道改名是難能可貴的一項全民運動,一項建構臺灣主體意識的全民運動。這項全民運動只要政府化被動「接受申請」為主動「一聲令下」,政府並不須要動員全民改名,全民會自然主動參與。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