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名專題首頁

改一半,更難看!


/傅雲欽

 有些事情如果只做了一半,其價值或功能就是做完全部時的一半。例如車子加油時,只加油箱容量的一半。另外,有些事情如果只做了一半,其價值或功能和沒做時相同,等於零。例如打電話時,電話號碼位數只按一半。這兩種半途而廢,其實沒什麼大礙。

 不過,有些事情如果只做了一半,非但沒有什麼價值或功能,有時甚至比沒做還糟糕。例如上下火車時,只把一腳跨進去或跨出來。火車要起步了,還停在一腳在月台,一腳在車箱內的狀態。這不是很危險嗎?政治改革有時也是如此──改一半,更糟糕,更難看!

 先談「改名不改實」的半吊子改革。

 如果「實」是正當的,但有名實不符的情形時,當然可以只改名,不改實。例如「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就是。不過,如果「實」是不正當的,縱有名實不符的情形,就要「去實去名」或「改實改名」,不能只改名,而不改實。中正紀念堂的改名就犯了這種錯誤。

先說一個故事。有一位家庭主婦請工人來清潔廚房後,發現工人留下一瓶用剩的去污強酸。如果不想留下來將來使用,為了避免家人接觸或誤食,她應該把那瓶強酸丟棄。如果想留下來將來使用,她最好在瓶子上註記「危險物品,不可食用」字樣。但她卻沒這樣做,她非但沒把它丟棄,反而把原來貼在瓶子上記載「強酸」的標籤撕去,改貼記載「果汁」的標籤。結果,她的孩子回家後,一股腦把那瓶「果汁」喝下肚子。你說,這位家庭主婦是不是笨到有春(剩餘)?

 陳水扁政府把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就是類似這位家庭主婦的作法。

 中國國民黨執政時代留下來的中正紀念堂,陳水扁政府如果認為蔣中正這個獨裁者、二二八事件的元兇,是壓制民主、迫害人權的罪人,不應該設有紀念性的建築來紀念他,就應該實質上拆除有關紀念蔣中正的建築物,尤其是那尊大銅像,就像愛沙尼亞最近拆除外來政權蘇聯所立的解放首都塔林的紅軍戰士紀念碑一樣。有關紀念蔣中正的建築物,尤其是那尊大銅像一旦被拆除,當然「蔣公銅像」的名稱就隨之消失了,而它所在的場所「中正紀念堂」當然就要隨著改名了。換言之,拆除銅像才是根本,場所改名只是附隨的事項。

 但是,陳水扁政府卻沒這樣做。他們非但沒把有關紀念蔣中正的建築物拆除,反而把原來「中正紀念堂」的名牌改成「台灣民主紀念館」。結果,到「台灣民主紀念館」參訪的遊客,尤其外國旅客,瞻仰裡面供奉的蔣中正銅像,反而認為蔣中正是台灣民主的導師、人權的鬥士,而肅然起敬。你說,陳水扁政府是不是和那位家庭主婦一樣,笨到有春?

 不拆除蔣中正銅像,主管機關教育部的杜正勝部長有一套說詞。他說,蔣中正在台灣的所作所為可做為台灣民主發展之路上的反面教材,他要用這棟巨大的建築來告訴國人及世人,台灣現在的民主是多麼的可貴云云(這是他在「台灣民主紀念館」揭牌典禮的致詞內容)。

 但是,老師提供學生反面教材時,總要特別說明那是反面教材,以免學生誤解吧!如果蔣中正銅像是反面教財,教育部就應該在蔣中正銅像上面插上「民主敗類,請勿效法」的牌子,或標記「小男孩可以在此灑尿」字樣(中國杭州西湖的岳飛廟旁邊的秦檜跪像,被灑了五百年的尿,可以參照),以免民眾誤信才對。

 就像上面的故事所提到的,那個家庭主婦如捨不得把那瓶強酸丟棄,想留下來將來使用,那最好在瓶子上註記「危險物品,不可食用」字樣,以免小孩誤食。教育部就蔣中正的銅像怎麼可以沒有任何「反面教材」的註記呢?

 有人說把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也是一種正名的行為。查所謂正名,也屬一種改名的行為。「名」與「實」不符時,以「實」為重,才有將錯誤的名稱改正的必要。供奉蔣中正銅像的地方,叫做中正紀念堂,並無名實不符的問題。

 認為蔣中正是壓制民主、迫害人權的罪人,不拆他的銅像,只是將那個地方改作台灣民主紀念館,這不是正名,而是將正確的名稱改成錯誤的名稱,故應該叫做「誤名」,怎麼是正名?這種半吊子改革不是越改越糟糕,誤盡蒼生嗎?

 再談「台灣」與「中華民國」並列的改革。

 中華民國政府發放的護照,原先的封面從上到下印著「中華民國 Republic of China 護照 Passport」字樣。陳水扁政府幾年前在護照封面的「Republic of China」和「護照」兩詞之間加註「Taiwan」字樣。這引起了傳統獨派的歡呼,統派的撻伐。

 傳統獨派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依憲法國名叫做「中華民國 Republic of China」雖沒錯,但叫做「台灣國」或「台灣共和國」才最理想。但在憲法修正前,要將護照上的「中華民國」拿掉,以「台灣國」或「台灣共和國」取代,難以做到。鑑於「中華民國 Republic of China」與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在國際上易生混淆。因此,在護照上面加註「Taiwan」,可以和中國護照區分開來,以免外國人混為一談。這種改革雖不徹底,但「Taiwan」字樣終於登上護照封面,與「中華民國 Republic of China」並列。這也是一種進步,值得讚許。

 其實,這種「台灣」與「中華民國」並列於護照封面的作法,對於已經知道台灣事實上(de facto)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外國人,固有其功能。他們可因此知道持照人是來自台灣,不是對岸。但對於誤認台灣是主權國家的外國人,反而會大惑不解。他們會問:「你們台灣不是國家嗎?怎麼護照上還跟中國糾纏不清?」

 另外,這種作法對於本來搞不清台灣與中國關係的外國人(這種人最多),等於告訴他們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看了台灣護照後的感想是「我本來不知道台灣與中國關係如何,現在終於知道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這種效果對於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傳統獨派而言,不是事與願違,適得其反嗎?有什麼好高興的?

 如前所述,護照加註台灣一事對於統派並無不利。但有些統派一看到「台灣」兩字就抓狂,說這是一種「漸進式台獨」的陰謀云云。這真是滿腦漿糊,胡亂反對。他們不知道護照加註台灣,與中華民國並列,表面上是漸漸向台獨進步,實質上是把台獨「倒退嚕」。這也是陳水扁政府幫獨派倒忙的半吊子改革,他們統派應高興才對。

 最後,談本土執政與獨立建國分離的改革。

 民進黨有台獨黨綱,理論上應屬於獨派政黨。基於台灣人民四百年來被外來政權欺凌的悲情,台灣人民想出頭天,當家作主乃理所當然。台獨本來就是台灣要走的正路。台灣民族意識本來就是消滅外來政權的利器。民進黨如果有理想、有志氣,就要喚醒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宣揚台獨,與堅持中華民族主義的中國國民黨等統派政黨攤牌、決戰,以便將大中國意識澈底摧毀,讓他們沒選票,沒辦法立足台灣。

 民進黨如因宣揚台獨而獲得執政,則表示大中國意識及堅持中華民族主義的中國國民黨等已被削弱,或被摧毀。民進黨的這種執政才算真正執政,也才有進一步永續執政的可能。

 但在根深蒂固的大中國意識的籠罩之下,台獨沒市場,講台獨甚至會嚇走選票。民進黨進入中華民國體制內,得到愈來愈多的權位,嚐到權力滋味,食髓知味,漸漸樂不思「獨」。他們沒有與大中國意識攤牌決戰的氣魄和念頭。他們心中只有選舉,只有選票,只有當選。

 因此,民進黨為了爭取選票,以求執政,就漸漸不講台獨。他們甚至在2000年總管大選前,發佈自淫自爽、自欺欺人式的所謂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表明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依憲法國名叫做「中華民國」的立場。這是一種背叛台獨的舉動。

 結果,在2000年總管大選,背叛台獨,向大中國意識低頭的民進黨竟意外勝選,獲得執政。陳水扁總管上台後,當然繼續向大中國意識低頭,討好統派以求政通人和。

 但七年來討好統派的結果,就是「倖豬扛灶」,不但沒能政通人和,甚至搞到他自己連總管的位子差點坐不住。七年來,屬於本土政黨,揹負台灣人民四百年悲情與夢想的民進黨政權,沒有堅強的台獨理念作基礎,彷彿沙灘上的城堡,岌岌可危。這證明出本土執政與獨立建國分離是錯誤的。

 本土執政與獨立建國理應同時完成,畢成功於一役。也就是說,本土的民進黨理應以台獨為政見而勝選執政,並於執政後兌現政見,宣佈獨立建國。民進黨不以台獨為政見而勝選執政,選後不宣佈獨立建國,也就不足為奇。陳總管被統派杯葛、羞辱也不足為奇。在大中國意識根深蒂固如故之下,講難聽一點,陳總管不是在執政,而是在總管府上班。他只是「影武者」而已,統派舊勢力仍然在後面主導。這種總管望之不似人君,毫無威嚴,不是很難看嗎?

 可見不以獨立建國為目標的本土執政是過早的執政,是多餘的執政,是耽誤台獨運動、消耗台獨熱情的執政。這也是一種越改越糟糕的半吊子改革。(傅雲欽/律師、建國廣場負責人)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