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芬蘭獨立文化看台灣


/蔡百銓


http://www.southnews.com.tw

 芬蘭夾在兩個強鄰瑞典與俄國之間,有點像台灣夾在中國與日本之間。不同的是,芬蘭與兩個強鄰接壤,獨立更為困難,但是它終於成功了。

 芬蘭曾被瑞典統治六百五十多年(1155-1808),在俄國擊敗瑞典之後,又遭到帝俄沙皇控制一百多年(1809-1917),最後才趁著俄國發生共產黨革命之際,宣佈獨立。芬蘭獨立之後,在東西方冷戰期間,又夾在西方陣營與蘇聯領導的東方陣營之間,謹慎維持著中立,直到蘇聯解體潰散,才於1995年加入歐洲聯盟。

 芬蘭遭到外來統治七、八百年,慷慨悲歌的豪傑烈士當然史不絕書,本文則著眼於芬蘭人如何建立本身的文化,為國家的獨立紮下深厚基礎。

創造文字, 翻譯聖經(1548)

 在斯堪地那維亞五國之中,芬蘭是個異數。芬蘭右側四個國家的語言全都屬於北日耳曼語系,芬蘭的語言則屬於烏拉語族的芬蘭烏格爾系的芬蘭語。

 芬蘭原本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在瑞典統治下,瑞典語文乃是芬蘭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生活的語言,芬蘭語言則是下里巴、鄉村佬的粗俗語言。就好像台灣在國民黨執政期間,中文是統治階級的高尚語言,本土語言則「粗鄙不文」,知識份子以說母語為恥。

 芬蘭人創造自己的文字,就像許多基督教國家一樣,是以拉丁字母來拼寫自己的語言,並從翻譯聖經開始。在芬蘭,扮演這個角色的是駐錫土庫城(Turku)的路德會主教阿格理科拉(Mikal Agricola, 1510--1560),1548年他以芬蘭文翻譯的新約聖經出版。(芬蘭文舊約聖經則於1642年出版) 聖經是每個基督徒每天都要閱讀的,久而久之,這種文字自然深入人心,不斷發展與成熟。

 台灣其實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一百多年前基督長老教會以拉丁字母(按,新港文書,荷蘭時期於西拉雅地區推行,一直至清末尚有在使用)拼寫閩南語,翻譯聖經;如果絕台灣人民大都信仰基督教與閱讀台語聖經的話,台語羅馬字自然就會成為台文。然而基督教畢竟與台灣習俗格格不入,信徒人數有限,台語羅馬字因而未成為公認的台文。【其實在更早以前,荷蘭人亦曾為西拉雅族,以荷蘭字母創造「新港文字」,翻譯聖經部分章節與傳教。再荷蘭人離開台灣一百多年後,這種文字。】

民族史詩 「卡雷瓦拉」(1835) 

 儘管早在十六世紀中葉,芬蘭文聖經就已出現,儘管1809年俄國就已取代瑞典而成為芬蘭的新殖民主子,瑞典文一直仍是芬蘭官方與文化生活的語言,畢竟瑞典殖民統治長達六、七百年,其遺產不容易擺脫。芬蘭語文主要仍是販夫走卒的語言,受過教育的人士仍以說母語為恥,唯有傳教士才能說得一口溜轉的芬蘭語。

 然而時代畢竟不大一樣了。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是個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飛揚橫厲的時期,芬蘭無法不受感染,自有才士應運而生。1835年隆洛特(Elias Lonnrot)以芬蘭文編篹民族史詩「卡雷瓦拉」(Kalevala)出版,共分為卅二章,1849年擴大為五十章再版。這部史詩收集芬蘭人的天地創造神話、民族英雄傳說與民謠歌曲,再加以聯結、編篡、整理而成的。「卡雷瓦拉」字義是「英雄之地」,美化與塑造了芬蘭人冒險犯難、剛毅不屈的民族性格,也奠下了芬蘭文學的典範,如今已被譯為二十多種文字。

 「卡雷瓦拉」激發了芬蘭人的民族意識與自信。芬蘭文不再只是用來閱讀聖經, 同時也成為優雅的文學語言。芬蘭有識之士覺醒,紛紛主張以芬蘭文作為行政與教學語言。

芬蘭文成為官方語文(1902) 

 或許俄國殖民政府具有先見之明,就在1850年(「卡雷瓦拉」第二版出版之次年)下令,芬蘭文只能用來出版宗教方面的著作,不得涉及其他領域。 然而芬蘭人仍於1858年,毅然成立第一所以芬蘭文教學的文法學校。

 1863年俄國召開中斷五十多年的芬蘭國會。芬蘭語文逐漸出現在政治、教育、文化生活上。1902年俄國政府被迫正式承認芬蘭文為官方語文,芬蘭文終於取得與瑞典文的平等地位,芬蘭民族自尊大為提高。

 然而俄國為德不卒,1900年也把俄文列為芬蘭的官方語言,並且積極推動「俄國化」運動,激起芬蘭人民反抗。1917年12月6日,芬蘭國會終於趁著俄國爆發十一月革命之際,宣佈芬蘭獨立

 芬蘭語文激發芬蘭民族意識,顯然是促成芬蘭獨立的主要因素之一。1919年芬蘭制訂新憲法,規定芬蘭文與瑞典文同為官方語言。如今芬蘭使用芬蘭文者佔有92.7%人口,使用瑞典文者5.7%(主要是瑞典移民後裔),瑞典文則是學校裡的必修科目。 

建立本土美術

 十九世紀中葉,芬蘭畫家加倫卡雷拉(Akseli Gallen-Kallela)幾乎窮一生之力,為「卡雷瓦拉」作插畫,更與這部史詩相得益彰。大約在相同時期,「芬蘭藝術協會」提倡繪製芬蘭歷史題材,特別選派優秀學生前往比利時學習,以繪畫激發民族意識。反觀台灣畫壇,除了二二八事件之外,似乎很少人著眼於台灣歷史題材。

 台灣不僅美術領域頗為缺乏歷史題材,歌仔戲與布袋戲也都如此。 例如鄭成功的事蹟,早在1715年,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已經撰寫「國姓爺合戰」,搬上傀儡戲,台灣的歌仔戲與布袋戲至少尚未著眼於這個題材。在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方面,我們仍然百廢待舉,希望文建會多加一把勁。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4.05.19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