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民進黨 首頁

民進黨之病在於派系獨大


/李彥謀

 民進黨立法委員林為洲的退黨,有其來自客家縣市的背景,以及即將面臨單一選區的困境因素,並不必然成為促使民進黨改革的充分條件,畢竟退黨只是單獨行動,並非集體行為,只能因此事件讓民進黨執政以來的某些盲點受到注意。

 今年年初林義雄退黨並發表他的愷切陳辭,卻沒有激起太大的火花,與許信良退黨時的「同志們、讓我們在此分手」一樣,進了歷史的檔案夾,要說民進黨已經麻木,不如說這個台灣本土政黨在誕生時就已經種下了由「派系」分治的局面,也就是說,只要「派系」內的權位與利益能依「實力」分配,那麼,誰的退黨都是無關緊要的,而且打從創黨伊始,這個黨就不希望營造「強人」領袖來帶領,而是由派系共同決定黨的路線與發展。

 由派系承擔整個黨的命運有其歷史淵源,從美麗島事件的發生,軍法大審「八君子」中,就有如黃信介、許信良這般魅力型人物主導「黨外」發展,殆其遭羅織入獄與流放海外,「黨外」幾乎全軍覆沒,這樣的歷史教訓,讓民進黨創黨人士有了前車之鑑,因此,分散主力、分批前進,成了同志們保命的最高原則,也才有「派系高於個人」、「黨意服從派系」這樣運作模式的出現。

 民進黨過去存在「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之爭,直到許信良標舉「選舉總路線」、張俊宏提出「地方包圍中央」後,才逐漸將黨的方向定於一尊,但隨著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的攻城掠地,明星級的立委與縣市長也漸次嶄露頭角,不過,在1996年總統大選慘敗後,派系與黨意轉向支持1997年的修憲,將政府體制偏向「雙首長制」操作。雖說首當其衝是當時的國民黨總統李登輝職權的被制衡,但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已經有黨內的明星逐漸藉由超高人氣而讓派系感到窒息,進而謀取大位的情形,而這主要對象就是陳水扁。

 陳水扁不喜歡涉入遭受派系把持的黨務,他對中常委、黨主席的位置都不具高度興趣,他喜歡藉著問政或施政的能力與滿意度贏得掌聲,再將這樣的聲望迫使黨內派系面對民意,以致達成在1994年「扁謝爭」中獲得提名參選台北市長,以及在1999年獲得提名參選總統。

 面對「阿扁現象」席捲綠色大餅,派系在這階段因而退居幕後,這是有違當初民進黨創黨時眾人的初衷,派系活的不高興,因為政權歸於總統,黨的命脈又完全繫於阿扁一身,爭權、分權、奪權一一出籠,就是衝著陳水扁。偏偏民進黨的派系經常忘了自身角色,不僅可以對黨的民意領袖任意咆哮,對國家的總統頤指氣使,當然這個黨也就沒有倫理,國家也沒了秩序,在野黨眼見民進黨內已經變成任誰都可以辱罵或羞辱總統,也就自然打蛇隨棍,甚至落井下石。

 民進黨自喻民主政黨,一天到晚談改革,但最需要改革的卻是黨內派系,民進黨的民代在選舉時,誰不希望陳水扁的站台加持,哪怕只是露個面,但哪一個不是當選後就翻臉,隨著自身派系利益的步伐向阿扁示威,問題是派系的根已經擴散到基層,變成派系頭領開炮,民代跟著附和,樁腳接著抱怨,民眾隨著咒罵,造成謠言以訛傳訛,縱令陳水扁有三頭六臂,面對四面八方的明刀暗箭,還能花多少心思在國政上。

 民進黨要改革?改哪裡?要反省?誰反省?反省誰?它的黨綱沒變、執政企圖沒變、台灣優先沒變、永續經營也沒變;只有一撮貪得無饜的派系要變、一堆見風轉舵的政客要變、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政黨掮客要變,以及一些不學無術的民代要變,只是,不知他們有沒有勇氣把大刀先揮向自己?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