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民進黨 首頁

民進黨何去何從•與曹長青談蔡英文路線


/劉進興

 曹長青先生以「蔡英文要把民進黨帶到哪裡?」一文批判蔡英文的「以新本土觀捍衛台灣 」,認為後者的包容性本土觀是:

 (1)包容政敵的理念,
 (2)包容統一,
 (3)只談選擇權的自由而不談統獨。

 他認為蔡主席沒有堅持理念,只「為贏選票而彈性操作理念」,結果仍會敗選。

 蔡英文的「包容」指的是:讓「所有的新舊移民不分族群都能共享本土」。是對人民不同文化背景的包容,而非對統治者逼統意識型態的妥協。曹君將之扭曲為包容統一,對綠營內部的討論有害無益。

 問題可以分成兩個角度來討論:民進黨如何才可勝選?民進黨的理念為何?

 經過三合一、立委、總統三次敗選,綠營陷入「失敗主義」與「激進主義」的泥淖,許多人認為國際情勢、媒體、選制都對綠營不利,必須更嚴厲地當頭棒喝還未覺悟的選民。因此,愈來愈激進,似乎只要盡了心,敗選也在所不惜。

 但情況並非如此。

 (1)馬英九當選後,支持獨立(19%)或維持現狀(58%)的仍然超過四分之三,支持統一的不到一成。可見馬英九的選民並不支持他隱藏起來的國家認同。

 (2)馬英九民調持續低落的同時,民進黨支持度增加的雖不多,但中間選民對ECFA或其他民生議題大多偏向綠營觀點,表示綠色支持者並未轉藍,而是躲在中間觀察民進黨。

 那四分之三認同台灣的人,其實都是民進黨潛在的支持者。但為何投票給民進黨的卻不到四成?原因是民進黨的主權訴求太過單一化。

 歷史經驗證明,將主權訴求侷限在政治或族群動員,只能召喚約三成左右的選票。民進黨要堅持主權,又要過半,只有一途,就是將主權訴求民生議題化。這點在毒奶粉事件最為明顯,捍衛台灣主權與保護兒童安全結合在一起。ECFA則是主權與就業議題的結合。

 最近的選舉研究顯示,民主化之前,影響選票的主要因素是族群,民主化之後,階級議題(包括就業,資源分配)開始變成顯著因素。包容性的本土觀有利於民進黨擴大其社會基礎。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族群共存是生活上的必然。不只「外省人」,許多「本省人」也在看民進黨有沒有能力妥善處理族群問題。任何仇恨語言,不管是「台巴子」或「中國豬」都只會驅離支持者的選票。2000年民進黨只得到39%選票,2004年是唯一一次過半,但不是因為它激進,而是前四年展現了執政能力與穩健。後四年自己搞砸了,才又掉回四成以下。只有誠實反省,才能知道為什麼贏?為什麼輸?以及如何再起?

 新本土觀不只是為了選舉。民進黨黨綱中的「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早已宣示,「經由民主化建立國家主權後,台灣已無外來統治問題,只有如何共同抵抗外來併吞的挑戰」以及「沒有多元化就沒有本土化」。這就是民進黨的理念。

 蔡英文不但應該堅持新本土觀,更應重新檢討民進黨在社會分配、生態環境、教育文化、公民社會等議題上之立場,形成一個完整的蔡英文路線,才能重建人民信心,擴大社會基礎,讓民進黨贏回政權。(本文縮減版曾在自由時報發表)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