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顯學系列首頁

深綠顯學系列之在地高度

台灣在地力量之總體成長


/Ko Tsi-jin

 對於去年倒扁浪潮或倒扁時尚的描述,有時候過於事實化的陳述,會遮掩事件發展的實際過程,模糊了因果關係和環境脈絡。

 例如有人會說,民進黨內部挺扁與反扁的對立情況,因為有藍營介入,使反扁的聲音消失,民進黨停止內鬥,氣勢再度回升。這看來言之成理,卻沒有提醒說,從一開始,藍營政治人物與媒體對第一家庭的瘋狂爆料攻擊與煽風點火,就是引發綠營內鬥的起因,而且從頭到尾扮演關鍵角色,所以,藍營不存在介不介入的問題,而一直是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的。

 也有人說,民進黨內部挺扁人士是為了鞏固領導中心或是有連帶的利益牽扯,然而,還有一種「反倒扁」路線,其實也是一種「挺扁」,例如謝長廷在倒扁紅潮中心點的台北市競選市長,跳脫倒扁挺扁對立,對首都紅色亂流予以客觀針砭,不讓興風作浪甚至介入政爭的媒體見縫插針。

 這當然是一種競選策略,牽涉到謝長廷個人的選舉利益,但聰明的個人策略總有相當的公共延伸效應,謝長廷的策略效應就是為接收不盡然挺扁、但對倒扁運動保持戒心甚至起而反制的反倒扁能量,創造了最大的空間,成為維繫民進黨北高市長選戰成果的關鍵力量。

 許多綠營團體、學者、民眾也都站在反制倒扁陣營的立場。我因為工作關係在今年初和一位文字潛力十足的暢銷小說家聊過,他表明政治立場已由「淺綠」轉為「反馬英九」,這其實也是一種「反倒扁」的態度。

 陳總統帶領民進黨取得政權,使得綠營或獨派的政治高度提早來臨,而其政治性格也使得藍綠對立尖銳化,造成所謂「民主內戰」,總統職位甚至要靠藍營拉扯的反衝力道才坐得安穩。然而,台灣在地力量出土與深化的過程中,沒有哪種高度必須先於哪種高度來臨,沒有哪種衝突會比哪種衝突更需要迴避。

 許多拒絕配合倒扁時尚的人,其實沒那麼多心思來鞏固領導中心,或者有什麼特定的利益考量,而只是想在台灣在地力量提早達到的政治高度之外,經由對民主、媒體、司法的檢驗與反思,讓在地意識與文化的高度也能有所成長罷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