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顯學系列首頁

深綠顯學系列之屈辱榮顯

在地文化力量的自信與焦慮


/Ko Tsi-jin

 《中國時報》評論李遠哲先生在日本表達對謝長廷的期許,以《少了一位知識分子,多了一個深綠選民》為題。在此歡迎李遠哲先生加入「深綠顯學俱樂部」。

 所謂深綠顯學,本是台北紅衫軍倒扁行動受到所謂「深綠」陣營強力抗衡並成功反制之後,台北主流媒體文化圈試圖分析深綠現象所成就的。在藍營和一些綠營人士口中,深綠是負面語彙,約莫是和「不講理」、「非理性」、「冒進」、「急獨」等內涵劃上等號的。然而,正如金恆煒先生說的,要把李先生打成「深綠」,把他污名化,反而證成了深綠代表台灣利益的意涵。屈辱轉為榮顯,就是深綠顯學了。

 簡單講,深綠的深不是政治立場的深,而是文化情懷的深,是一種在地根本義理,一種主觀積極的深刻在地力量,一股兼具創意活力和感情厚度的的自信與意志。

 上述社論最值玩味的一句話是,李先生「正式褪下知識分子的外衣,成為一介正港的深綠選民。」「分子」和「選民」都是中性詞,對立組是「知識」和「深綠」。從深綠的文化屬性來看,知識是文化的一部分,但無法概括文化。

 《中國時報》等台北主流媒體把深綠放在知識的對立面,所凸顯的是不願也不能去處理和正視難以捉摸的深綠在地文化實力,只能用泛泛的「沒知識」、「沒水準」等語彙來形容。

 換個角度看,馬英九的long stay行程,不就是要「褪下知識分子的外衣,成為一介正港的台灣人」,和草根民眾博感情?《中國時報》等支持馬英九的台北主流媒體無意間顯露的,會不會是對李先生頃刻趨近在地草根深綠場域的惶惑與不安?

 相對於以深綠自許的自信,這是以深綠為敵的焦慮。焦慮與自信,兩者都是欲語還休、不辯自明的。

 上述社論的一段話:「我們說李先生不再有條件稱為知識分子,固然是沉重的批評,卻也有相當的依據。知識分子理應站在價值高點,以平衡的視野盱衡局勢,然後做出深刻的批判。在這裡,我們特別要強調價值的高點與平衡的視野;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保持見識深度、才能提出精闢見解。但很顯然的,李遠哲先生最近幾年的表現與發言,與這樣的社會期待相差甚遠。」

 《中國時報》是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公佈的去年烏龍新聞冠軍,把這段話的「分子」改成「質報」、「李遠哲」改成「《中國時報》」也完全成立,講別人就像在說自己,其懷藏的深綠焦慮就在這裡!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