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顯學系列首頁

深綠顯學系列之閃靈入聯

直取對抗悲命的民間護身符


/Ko Tsi-jin

 力挺並支援政府台灣入聯活動、剛從歐洲巡迴演唱歸國的閃靈樂團,其獲頒總統文化獎青年創意獎並甫加入謝長廷競選青年部執行長的主唱林昶佐 Freddy,在歷年首見以台灣在地藝術家為主題的電影《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2OO5)飾演主角黃清埕(1912-1943)。

 黃清埕為澎湖人,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作品曾入選日本帝展等大展,一九三八年和陳德旺、洪瑞麟、張萬傳等留日美術菁英組成「行動美術集團」(MOUVE畫會),卻英才早逝,因搭乘往來台日的「高千穗丸」客輪在基隆外海遭美軍擊沈而遇難。

 這是台灣美術界的悲劇,在閃靈的專輯作品中,另有一齣古老傳奇的悲劇。

 走交響黑金屬風格、團名意為陰間神祇的閃靈,延續黑金屬音樂北歐源起地許多樂團取材當地民間文化和神話傳說的既有傳統,以台灣歷史和民俗故事為創作素材,從先民橫渡黑水溝來台的墾荒血淚,以及原住民神祇大戰漢人神祇的戰爭史詩,一直到淒絕悲壯的原住民抗日霧社事件,無一不緊扣在地歷史文化脈絡。

 二○○二年底發行的《永劫輪迴》專輯,則以清代以來在台灣民間流傳廣遠、婦女被拋棄後絕望上吊於曾林立台灣海岸的林投樹再轉為厲鬼復仇的「林投姐」傳說為題材,閃靈以此作品獲頒二○○三年金曲獎最佳樂團。

 前年出版的《閃靈王朝》一書,記錄 Freddy 有關這塊專輯的創作札記:「明清時期中國人移民來台是違法的,台灣是瘴癘之地,完全不受中原重視,中國商人來台欺騙掠奪後隨即返回大陸,台灣人承受這樣的『人禍』卻無法可管(台灣乃化外之地,中原法所不及)。」

 認為在政治上確有「去中國化」必要的 Freddy,在文化層面上,相對於所謂中原正統文化價值,也區隔出深刻清晰的在地自主意識。在林投姐創作札記上他又說:「相較於中原文化中小鬼應受正神懲處、力求陽世大團圓結局的價值,這種厲鬼傳說不會在中原盛行,也不會成為中原文化的主流。陽世間的災難無法用陽世之法來平反,厲鬼反而成為對抗悲命的民間護身符,當初被中原視為化外之地的台灣,就因此產生了與中原不同的價值觀。」

 林投姐傳奇,和台灣電影史,早有一段奇緣。

 Holo台語電影於一九五○年代後期和整個一九六○年代極盛一時,共拍出一千餘部台語電影,在台灣戰後影視娛樂史上佔有承先啟後的關鍵樞紐位置。台語電影黃金年代,其新生初始的稚嫩期,以及夕陽無限好的結束期,林投姐恰於首尾兩端各據一方。

 第一部受到觀眾歡迎的台語電影,是一九五六年上映的35釐米歌仔戲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影人張昌彥先生回憶當年在景美戲院看這部電影的印象:「許多場景並非實景或搭建的場景,而是將歌仔戲舞台上繪製之布景如數搬上銀幕。」歌仔戲及其衍生劇種是台語片生產重點之一,林投姐是歌仔戲常見的女鬼劇目,在晚上演出頗有陰森哀戚的號召效果,在台語片拍攝上自然沒有缺席,也在一九五六年上映,影片戲曲效果大概就和張昌彥先生描述的一樣吧。

 影人黃仁先生於〈台語片的發展與起落〉一文指出,七○年代台語片沒落後,轉拍台語錄影帶,「等於是台語片生命的變相延續,也風光了好多年」。到了八○年代,台語片全面停止攝製,但民間故事的華語片,在中南部都以台語發音拷貝上映,等於台語片,《林投姐》(1979)就是其中之一,而且「票房相當好」。

 為中影拍攝多部政宣名片如《英烈千秋》(1974)、《八百壯士》(1976)、《辛亥雙十》(1981)的丁善璽導演,作品種類多元,包括鄉野傳說和文藝及武俠等等, 也有一部一九八八年的林投姐作品。

 一九七九年,是吳念真和小野等人進入中影公司啟動新電影浪潮的前夕,一九八八前一年的「台灣電影宣言」,則可視為新電影運動總結,林投姐可以說再一次見證了台灣核心電影活動的起落。

 力挺台灣入聯的Freddy 在海外演唱時會對台下歌迷說,台灣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身份彷如地下幽靈。台灣人能做的,就是以入聯公投等方式,直取林投姐傳說裡隱喻的「對抗悲命的民間護身符」,凝聚盛大充沛的在地力量,展現「化外之地」的價值穿透力道。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