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馬不如宋


/劉進興

 馬英九上台百餘日,表現如何?似乎已有定論:對內,馬不如扁;對外,馬不如宋。

 內政經濟,另文討論。對外,他不敢稱總統而自稱馬先生,為了取悅中國,軍事演習不開火,外交休兵,奧運任人糟蹋,甚至自我矮化地提出「特殊非國與國關係」與「兩區論」。如此唾面自乾,讓渡主權,在他心儀的中國歷史上也有先例。所謂馬不如宋,指的不是宋楚瑜,而是北宋。馬不如北宋,但與南宋則有得拼。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表現輝煌。商業蓬勃,科技發達,大量使用紙張、印刷術與火藥,宋詞更是流傳千古。但北宋面對契丹(遼),南宋面對金,軍事上飽受威脅,外交上更是艱辛萬難。

 西元1004年,北宋與遼大戰,相持不下,乃訂立和約。宋每年給遼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兩國邊界不得增加軍備,互不容納叛亡,並約為兄弟之邦,是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不是不平等條約,有不同的說法。宋史學者陶晉生認為,兩國君王互稱兄弟,宋真宗年長為兄,遼聖宗為弟。後來真宗之子仁宗稱遼聖宗為叔,自稱為姪。但到了遼道宗則反稱宋仁宗為伯,自稱為姪。兄弟、叔姪只是個人稱呼,兩國之間倒是平等的。

 北宋雖然必須花錢買和平,但在外交上步步為營。歲幣十萬兩稱為「輸銀」而非「貢銀」即為一例。宋遼之間雖有兄弟之邦、歲幣等千絲萬縷的糾葛,但雙方互相尊重主權,維持「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當時,兩國文書往來常常互稱南北朝,有時冠在國號之上,如「南朝大宋」、「北朝大契丹」。後來,遼國建議乾脆「去其國號,只稱南北朝」,宋仁宗馬上警覺,嚴詞拒絕,「國書有定式,不可輕許之。其後復有書,乃稱契丹如故」。

 因為兩國雖稱平等,遼國還是略佔上風,一旦省略國號,只稱南北朝,怕遼國將來得寸進尺,佔了便宜。北宋飽受強鄰契丹的威脅,深知以小事大的要訣就是要堅守主權底線,故嚴拒「兩區論」。

 反觀馬先生,對方還沒出聲,自己就先蹲下來。自稱台灣與中國是「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兩區關係」,等於替對方開了侵犯自己的大門。馬不如宋啊!

 也許馬先生是要向南宋看齊。北宋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後,南宋高宗趙構一方面怕金朝入侵,另一方面怕金朝釋回乃兄欽宗跟自己爭皇位,就跟金簽訂「紹興和議」。宋向金「稱臣」,金「賜予」宋淮水以南領土,宋每年須向金「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紹興和議就是「特殊的非國與國關係」,是貨真價實的賣國條約。

 既是「非國」,「特殊」之處在於:金容許趙構對內稱帝。本來趙構只敢自稱康王,不敢稱帝。到了和議次年,金冊封趙構為宋帝,宋高宗才敢對內稱帝。但在金人眼中,他只是「趙先生」而已。

 馬先生的歷史定位如何,是他自己的事。不想跟他一起沈淪的兩千三百萬人民,必須自救。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