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經驗看ECFA對台灣青年就業的影響


王塗發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香港在1997年7月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適逢亞洲金融風暴,接著2001年國際網路科技泡沫化,再加上2003年SARS的衝擊,使香港經濟步入數年的衰退期,失業率一度達到9%的歷史新高點,北京政府欽點的香港特首董建華管治集團面臨空前的政經危機。

 為了化解董建華特首的管治危機,中國北京政府乃推出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安排」。(宋治德,2007)本質上,CEPA一開始就被定位為:中國中央政府照顧香港地方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特殊政策,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伸出援手的特殊經貿「安排」。

 ●CEPA造成香港第二波產業北移
  導致香港製造業空洞化現象持續惡化


 香港政府一再宣傳,簽訂CEPA後,在中國的香港製造業,會因零關稅而回港設廠,創造工作機會。

 但事實上,根據《香港統計月刊》的資料,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香港製造業的生產總值及其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就一直下降,由1998年的70,849百萬港元(占GDP的6.1%)降到2003年的44,403百萬港元(占GDP的3.7%)。

 2003年簽訂CEPA後,情況並沒有改善,仍繼續惡化。到2008年香港製造業的生產總值續降到38,710百萬港元(僅占GDP的2.5%)(見圖1與圖2),香港製造業幾乎已空洞化。

 很顯然,簽訂CEPA後,在中國的港商,並沒有因零關稅而回港投資設廠,創造工作機會。而且,香港生產性服務業因進入中國市場障礙降低,開始大量移往中國,形成香港第二波產業外移,只留下低階、低薪資、條件差的工作,各行業專業人才紛紛北移中國。

 郭國燦(2007)亦指出,在香港製造業大規模北遷後,製造業出現萎縮和空心化趨勢。

 圖1 歷年香港製造業生產值(GDP)

 

 圖2 歷年香港製造業生產值(GDP)占全港GDP 百分比


 現在馬政府也以同樣的說詞,強調簽訂ECFA後,就可以吸引在中國的台商回台投資設廠。但從香港的經驗來看,這是不可能的,且反而會造成第二波產業西進潮。

 許多香港生產性服務業雖因進入中國市場障礙降低而移往中國,但還是有一些生產性服務業願意留在香港,直接服務北移珠三角的製造業。

 而台灣的情況則不同,由於台灣海峽之隔,台灣的生產性服務業要服務西進的台商製造業,必會競相搶進中國,特別是金融保險服務業。簽署ECFA,造成金融、證券、保險等服務業的西進潮,其對台灣的衝擊將遠甚於製造業西進所造成的衝擊。

 ●CEPA使香港的經濟發展命脈
  永遠都脫離不了中國中央政府的掌控


 雖然CEPA生效後中國遊客至香港觀光,尤其是自由行(「個人遊」計畫),帶動了香港零售、觀光、飯店、休閒旅遊業的成長,為香港創造一些工作機會,使香港經濟成長率有所提升,但只有少數人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2006年12月香港零售、飲食及酒店業帄均實質薪資甚至還比前一年同期下跌0.5%。(宋治德,2007)CEPA只對大型港資企業和跨國企業拓展中國業務有利。

 資金北移後,勞工只得接受更低的工資。香港與中國財團在CEPA框架下更容易取得資金,炒作香港股市和房地產,形成泡沫經濟,香港勞工受到更大的傷害。況且依賴中國遊客來帶動香港經濟成長,是由中國來掌控香港的經濟發展命脈。簽訂CEPA就像對香港施打嗎啡,固可紓解短期的痛苦,卻讓香港成癮,讓香港永遠都脫離不了中國的掌控。

 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後,也將如CEPA一般,讓台灣更依賴中國,永遠都脫離不了中國的掌控。目前台灣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高達七成,而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又超過四成,只要中國採取減少自台灣進口的措施,台灣的經濟馬上就會受到嚴重的衝擊。

 而簽訂ECFA後,兩岸在關稅降為零與解除管制下,由於「貿易創造效果」與「貿易移轉效果」的作用,台灣較具競爭力的產業普遍都會產生對中國出口增加,同時排擠到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尤其是對美國、歐盟、日本及東協,而導致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更加深,台灣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升高。這無異是要把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送給中國掌握!

 ●CEPA使香港的貧窮問題持續惡化
  貧富差距更加擴大


 CEPA不僅未能讓香港製造業振衰貣敝,反而使製造業空洞化,勞工薪資所得下降,貧富差距擴大。CEPA簽訂後,製造業部門就業人數由2003年的17萬2千多人,縮減到2008年的14萬2千餘人(見圖3)。

 平均薪資所得,更由港幣27,708元下降至25,146元(見圖4)。香港貧窮問題持續惡化,生活於低收入住戶的貧窮人口由2003年的116.6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121.2萬人,到2009年上半年更提高到123.6萬人,為歴年來最高紀錄。

 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最貧窮及最富有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在2001年,最富有的十分一家戶的收入是最貧窮十分一家戶的45.78倍,到2006年擴大為51.75倍;同期間,最富有的五分一家戶的收入為最貧窮五分一家戶的倍數,則由17.65倍擴大為19.66倍。2006年的基尼係數0.533,為亞洲區最高,被聯合國指為發展地區中貧富懸殊問題最嚴重者。

 圖3 歷年香港製造業就業人數變化圖

 

 圖4 歷年香港製造業年帄均薪資變化圖


 林宗弘(2007)則以「全球化理論」,來說明香港此種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依「全球化理論」,彈性化與去管制化後,贏者圈的全球專業人士與資方的收入會增加,而輸者圈的本土中產階級與工人的收入則會減少。

 林宗弘(2007)認為,尤其在2001年到2006年間,中國大陸無論資金、觀光與移民以及經貿各方面,都跟香港進一步整合,香港製造業持續北移,導致非技術工人減少,代之以低薪、低技術的服務業就業機會,造成所得分配非常不平均,貧富差距持續惡化。

 他並引香港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該期間,只有佔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專業經理人與資本家收入持續上升,而另外百分之九十的就業者,包括專業人士、經理人與技術工人等新中產階級,以及自雇者與非技術工人,其收入的絕對購買力都在隨時間下滑。

 ●ECFA必為台灣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
  衝擊台灣青年就業,並擴大貧富差距


 香港在去工業化(製造業空洞化)情況下,很難再有大量製造業工作崗位供應,造成製造業大量工人失業或工人收入減少。

 香港原為亞洲金融中心,其金融保險及商用服務業的競爭力向來就很強,而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原本就不高,其就業人口的占比也不高,故製造業受到衝擊後所釋放出來的數萬失業人口尚可被服務業所吸收,而不致於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或增加失業率。

 然而,台灣的情況完全不同,以2008年為例,台灣的產業結構,服務業占全國GDP的73.3%,工業占25.0%(製造業占21.7%),農業占1.7%;但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只占全國總就業人口的58.0%,工業占36.8%(製造業占27.7%),農業占5.1%。

 台灣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的競爭力又不如香港那麼強。簽訂ECFA後,如香港的CEPA造成去工業化(製造業空洞化),而衝擊台灣的工業與農業,則工業約383萬(其中製造業約289萬)及農業約54萬就業人口中受到衝擊而可能釋放出上百萬的失業人數,恐怕絕不是台灣的服務業所能吸收得了,則ECFA必為台灣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

何況服務貿易自由化後,台灣的服務業也會受到衝擊,也會大量西進服務在中國的台商製造業,不但無法吸收工業與農業所釋放出來的失業人口,本身更會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口。

 若再加上承認中國學歴、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學,則對台灣青年的就業衝擊,將是雪上加霜。目前中國每年約有650萬名大學畢業生,只要其中100萬或50萬人以專業(技術)人員名義來台競爭職缺,就足以讓絕大多數的台灣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何況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是城市經濟,可以沒有自己的製造業與農業,完全依賴服務業來發展經濟;但台灣完全不同,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製造業與農業。

 嚴重失業的結果將壓低台灣的實質工資,恐比十三年前的水準更低;大學畢業生的貣薪恐怕連22K(二萬二仟元)都保不住。這也將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嚴重惡化,貧富差距更加擴大。(王塗發/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參考文獻:

 宋治德(2007),「CEPA 與香港勞工」,發表於「全球化、資本流動與就業」論壇,台北市,2007 年11 月23 日。(刊於《勞動者》第147 期,2008 年1 月,第9-13 頁。)

 林宗弘(2007),「當全球化遇上階級:香港的貧富差距問題,1991-2006」,發表於「全球化、資本流動與就業」論壇,台北市,2007 年11 月23 日。(刊於《勞動者》第147 期,2008 年1 月,第14-22 頁。)

 郭國燦(2007),《回顧十年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2007 年4 月初版。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