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櫥窗社會議題政治修理站首頁

眷村作為一種「符號」:淺談眷村圖像如何被再現


/廖千瑤(自由作家)

|3|5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陸、眷村如何被展示?

 為了寫出這篇論文,筆者親自走訪高雄市的黃埔新村、新竹市的眷村博物館、桃園市龜山區的眷村故事館與憲光二村,還有變身為信義公民會館的四四南村,以下分別做出簡單介紹。【註:吳鴻儒指出新竹市的眷村博物館、桃園市龜山區的眷村故事館與變身為信義公民會館的四四南村這三個地方是空間保存的先驅,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參見吳鴻儒,〈以永續經營之觀點探討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之現況與改善之研究〉,中華大學碩士論文,頁59-61】

  陸之一、高雄市的黃埔新村(編註:黃埔新村2017.11月初的狀況影視檔

 黃埔新村占地廣大,屋舍甚多,不過多是斷瓦殘垣,倘若全部修復,自然要耗去大筆經費。目前高雄市政府採取「以住代護」的政策,看起來是吸引人來住與節省經費的妙招,然而,筆者認為,如果這塊地方只是想吸引人來住又想省錢,那麼,還不如直接拆掉蓋成社會住宅,馬上就可以達成目的。

 顯然,重點還是在於維持那些建築物的存在,那麼,筆者就忍不住想問,為什麼那些建築物一定要保留?

 筆者認為,黃埔新村如果被拆掉,親中統派就會喪失一個重大舞台。這話怎麼說呢?

 筆者在此要引用風傳媒記者楊伯祿的報導於下:

  朱浤源強調,黃埔新村是「台灣第一眷村」,台灣沒有比它層級更高的眷村。它是台灣白色恐怖的見證、孫立人在緬甸擊敗日軍的見證,也是台灣重建的見證。

  朱浤源感嘆,回顧國家頂級的眷村,卻哀見斷垣殘壁的的遺址,但「台灣第一眷村」捨我其誰?!未來應將「文物、人物、軍魂」三為一體,收在黃埔新村。

  朱浤源提出黃埔新村整體重建方法:

  一、應由國家直接介入,重新開放原住戶與陸官及誠正教師申請進住,地方政府積極從旁協助。
  二、由陸官文史系等教授會同誠正國小教師,應該主導黃埔新村整體重建,並邀請成大、高師大等大學文史科系共同認養。
  三、國史館、檔案管理局等應主動參與史料之提供,並整合原住戶、進駐教師以住代護、以及相關商業各戶,使了解黃埔新村歷史與文化,進而參與整體的規劃與實踐。
  四、中研院近史所檔案,應委請研究員配合上述機構,以研究來建構歷史,再複製相關史料,提供給特定戶,展現國軍多元雄風與建軍苦難,以激勵國人,並昭告世界。【註:以上這數段引文,出自楊伯祿,〈孫立人傳奇的立足地「黃埔新村」妥善保存待考量〉,發布日期:2016/09/12,風傳媒網站。網址如下..http://www.storm.mg/article/165375。取用日期:2017/10/21】


 從這幾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我們不把黃埔新村拆掉,親中統派學者將會利用這個重大舞台,散佈與「大中國主義、中國國族認同、蔣介石集團史觀與國民黨教條」親近的訊息。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黃埔新村附近的建築物納入視野,恐怕更會驚嘆。

 誠正國小隔壁就是黃埔新村、黃埔新村隔壁就是救國團、救國團隔壁就是警察局、警察局附近就是陸軍軍官學校。再走不久,你還會碰到黃埔公園呢!

 換句話說,你完全可以一生都在這裡打轉,就連下班還可以去黃埔公園坐一下,裡面還有孫文和蔣介石的銅像呢!

 這是一條「藍營信徒生產線」,親中統派學者之所以要力保黃埔新村,就是要填補這條生產線的缺口,其背後用心不言可喻。

 筆者認為,就算真的要保存黃埔新村,裡面該被保留的房子,不過就是郭廷亮被逮捕的那間東二巷89號而已。

 孫立人案雖然是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內鬥大案,不過,同時也是著名的人權迫害大案。為了讓台灣人知道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兇殘,東二巷89號確實可以保留。以此為前提,那麼,東二巷89號不只要完全復原,甚至應該成為孫立人案的展示館才對。配合完全復原的東二巷89號,周圍的設計與規劃,就會出現一個大方向。

 那個方向就是:讓台灣人明白,在白色恐怖時期,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是一個多麼兇殘的政權。這樣子規劃,才叫做大眾啟蒙。

 不過很可惜,高雄市政府目前對黃埔新村並沒有這樣的規劃。

  陸之二、新竹市的眷村博物館

 我們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座眷村博物館,筆者相信這座博物館裡面的擺設肯定有擅長思想鬥爭的高人出過意見。

 在一樓,放著一些老照片和展示背板,介紹眷村出現的時代背景、與新竹市的眷村簡介,其內容與「大中國主義、中國國族認同、蔣介石集團史觀、國民黨教條」高度契合。一樓還放了一些文物。

 上二樓以後,我大吃一驚,我居然看到有一個看板在宣傳熊貓,然後地板上也有一隻大大的熊貓圖案。這絕對是在配合中國的統戰。

 二樓分成食、衣、住、行、樂五個項目,分別展示一些物件。另外還有一個地方,專門展示眷村人的投稿,我每一張都拍下來了。

 展示的物件裡面,有車輪旗、蔣經國的相片、蔣介石的小銅像等等。如果在這個空間裡面待久了,恐怕有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把這些「符號」視為無害的存在。

 走上三樓的時候,右邊牆壁上面有著一面大大的車輪旗。三樓還有展示一些眷村的出版物。

 三樓有小遊戲,裡面有蔣經國的圖像。筆者必須認真質問,小孩子玩了這個遊戲以後,還會去排斥這些威權符號嗎?還會去否定中華民國流亡政府嗎?還會去批判國民黨嗎?

 一樓外面,還有一個「眷村市場區」,裡面有一些食物模型。此區的重點在於它的文字說明,例如;「北方」的麵食。其實,台灣的北方是石門、金山與萬里,但是,在這個「眷村市場區」裡面,它的「北方」指的是「中國的北方」。

 外面還有三台給兒童玩的小飛機,你還可以去服務台借軍服給兒童穿來拍照。當然,飛機上面有國民黨的黨徽。

 這座眷村博物館裡面的文字,幾乎全部都是大中國主義、中國國族認同、蔣介石集團史觀與國民黨教條的衍生物,同時也會強調中國人剛來台灣的時候有多窮困、眷村的回憶超級美好、眷村人人純樸這一類的刻板印象。

 筆者推測,當地居民應該會三不五時就來這個眷村博物館裡面吹吹冷氣、玩玩遊戲。這座眷村博物館已經是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份了。

  陸之三、桃園市龜山區的眷村故事館與憲光二村

 眷村故事館已經成為社區活動的舉辦場地,筆者推測,當地居民應該會三不五時就來這個眷村故事館吹吹冷氣、坐著休息。這座眷村故事館顯然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筆者十月十五號拜訪憲光二村,當地剛好在舉辦眷村博覽會。以一個展覽的基本要求來看,這個展覽當然是不及格的,不只光線有問題,展場空間也很不少璧癌,充分表現出了眷村的臨時性與克難特質。不過,這個展覽沒有辦好並不是筆者在意的事情,筆者在意的是展覽了哪些東西。

 在筆者走進「左營明德新村展場」以後,赫然看見2017年10月10日中國時報的 A1 版做為展示物,當場嚇了一跳。這個頭版上面寫著「總統重申四不 尋求兩岸突破」,被放在展場中很顯眼的地方,其背後用心不言可喻。

 走到「虎尾建國眷村展場」以後,我發現這個展場跟其他的展場比起來佈置得算是很用心,仔細一看,裡面有很多照片、文宣,也有衣服。更讓筆者驚訝的是,有一個叫做「建國前進」的年輕人團隊,積極投入到虎尾建國眷村的保留與活化中。

  陸之四、前身為四四南村的信義公民會館

 四四南村能夠保留部分建物至今,並且以信義公民會館的面貌重新示人,筆者認為真是一個奇蹟。儘管其中也有陳水扁的助力,但一想到四四南村在這麼多財團的虎視眈眈之下,能夠保留部分屋舍,硬是變身成信義公民會館,促成此事的關鍵人物想必很不簡單。【註:這段話,來自張國城老師的提點。張老師告訴我,在寸土寸金的信義區,四四南村能夠在財團的注視下沒有被剷平,就是一個象徵。這個象徵告訴大家「誰才是權力者」。】

 會館內部放了很多文字說明,其內容與「大中國主義、中國國族認同、蔣介石集團史觀、國民黨教條」高度契合,而且裡面還放了余光中的〈鄉愁〉。除此之外,最讓筆者感到驚訝的是以下這一段話:

  對讀書比較沒興趣的孩子們,並不是資質比較差,而是在崇尚行俠仗義的心態下,從結黨集社裡找到滿足與慰藉的感覺。不過他們的特點是講義氣、重倫理,孝順父母,絕不把外面的是非帶進村裡是他們堅持的傳統,感覺類似古代門派或是幫會的觀念,向四四南村早期有個「海盜幫」,在西門町一帶活動,現在則已經解散。其他如「四海幫」、「竹聯幫」等也大都是發跡於眷村的幫派。【註:這一段話出自信義公民會館眷村展示區內部的「眷村第二代」的說明板。】


 這段話不只美化了犯罪組織,遮掩了社會問題,也淡化了中華民國流亡政府在治理上的重大缺失。

 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三年多以前的一則報導吸引了我的注意。儘管陳水扁贊成保留四四南村,但是,在三年多以前,信義公民會館現場展示的說明中卻沒有提到這件事。【註:參見劉彥甫、林惠琴,〈扁決定留四四南村 歷史遭滅跡〉,發布日期:2013/12/03,自由時報電子報網站。網址如下: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35502。取用日期:2017/10/22】親中統派會利用眷村現場展示、散佈假的歷史,而我們對這種事情幾乎束手無策。

 信義公民會館內部設有親子館,顯然已經成為社區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陸之五、我們必須正視「眷村如何被展示」

 筆者相信,站在解除殖民與轉型正義的立場,不只目前能夠保留下來的眷村將會更少,這些被「解除殖民之網」與「轉型正義之網」嚴格篩選過後而能保留下來的眷村,應該如何被展示?這個問題絕對是思想鬥爭的重大戰場。

 柒、淺談眷村文化節

 所謂的眷村文化節,就是一個嘉年華會,唱歌跳舞之類的表演是少不了的,這些也不是筆者在意的事。筆者在意的是,在活動現場,「青天白日滿地紅」一定會大量出現,「中華民國」、「國民黨」、「戒嚴威權」與「中國文化」也會被美化。筆者甚至在 2002年12月28日的中國時報中找到「眷村文化節今開鑼、蔣公銅像呈現藝術新生命」這樣子的資料。【註:〈眷村文化節今開鑼 蔣公銅像呈現藝術新生命〉,《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12月28日,第20版】

 此外,現場如果有準備中國各地的料理,一定不可能在用語上把中國與台灣做明確的切割,這就等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錯誤的觀念又被強化了。

 筆者再以2014年屏東縣的眷村文化節為例。以下是當時的報導:

  軍事地圖展10日於將軍之屋揭幕,記者會上同時預告眷村文化節精彩內容。今年除了延續辦理軍歌暨軍中情歌比賽,更增加復古創意造型服裝秀比賽,並邀請實踐大學進行創意服裝光影秀,營造多元化的眷村特色。

  副縣長鍾佳濱表示,縣府每年辦理眷村文化節不斷充實、翻新,包括軍歌比賽,軍帽展或軍用地圖展,顯現眷村文化與國軍任務密不可分,感謝軍方提供珍貴史料,讓人了解眷村歷史,開展未來。

  文化處長徐芬春說,將軍之屋每次的特展皆獲得國軍單位協力,甚至願意授權,開發文創品,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軍事文化。【註:〈屏東眷村文化節登場,懷舊與創意的文化體驗〉,《文化生活》77(屏東:屏東縣政府,2014年09月),頁50】


 舉辦軍歌比賽與軍帽展,顯然無助於讓台灣人看清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真實面目。我們可以看出來,國防部明顯利用眷村文化節來宣傳它自己。這些站在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立場的文史資料,平常放在國防部的倉庫裡,根本沒人要看,還好還有眷村文化節,讓它們可以重見天日。

 對於「眷村」,張茂桂先生指出;

  ......第三種觀看的角度,是晚近的「多元文化」視角。這個觀點,將眷村當成臺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眷村展現了特別的社區精神,眷村居民生活融洽,好像大家庭一樣。「眷村文化」,因此成為討論與論述的對象。一般而言,眷村文化的符號,特別是用所謂「眷村風味」的食物為代表,例如「家鄉菜口味」:臘肉年糕、麵食、醃漬小菜等。主要的用意,在說明眷村是時代的產物,具有中國大江南北以及臺灣在地文化特色。而風土食物,又最能成為陌生人之間的溝通媒介。

  和此搭配的,是眷村的保存活動,建立眷村口述訪談,老照片與文史展現,例如在新竹市、台南市、高雄市、桃園縣、臺北市都舉辦過眷村活動與文化節慶。這些活動也都在「臺灣多元文化」的大論述下進行。....2008年,臺灣的演藝界,接連推出電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舞台劇《寶島一村》,這些都是由嘉義建國二村長大的第二代,臺灣電視名製作人王偉忠所製作,展開了眷村文化懷舊與商品化的另一高潮。【註:這兩段引文,出自張茂桂,〈想像眷村之「流金歲月」〉,收錄於《知識饗宴系列 6》(台北:中央研究院,2010年06月),頁276-277】


 張茂桂先生在此指出了一個重點;「台灣多元文化」。沒錯,台灣各族群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的,但是,我們要接下去問;共存的前提是什麼?共存的框架是什麼?是的,文化可以共存,筆者樂見餐桌上有台灣料理、中國料理與東南亞料理,可是錯誤的史觀與正確的史觀可以共存嗎?向外侵略的帝國主義與自我防衛的國族主義可以共存嗎?這些都不是太難回答的問題。續下頁

|3|5

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