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模專欄 首頁


《張錫模專欄》

美國對台海不會有意外


/2004.11.13


 布希已連任成功。未來四年,美國有自己的國家戰略與議程,中國有目己的國家戰略與議程,而台灣沒有自己的國家戰略與議程。這種戰略能力的不對稱關係,將從根本上影響著未來四年的台灣海峽政治。

 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布希連任成功。美國即將擁有一個不再受到連任與選舉壓力的總統,這樣一位總統,關切的是自己的歷史地位而非民調高低與輿論的短期評價。歷史地位是由施政遺產來界定,而這一點很不確定,因為評鑑的唯一標準是全球反恐戰爭,但這場戰爭規模太大,戰區太多,戰果很不確定,事實上連戰果本身都在變動之中。這意味著布希面對留下歷史遺產的壓力,遠較其他美國總統來得大。若要留下歷史遺產,布希就必須讓全球反恐戰爭在他的控制之下,而四年的時間並不寬裕。

 檢視一下布希所面對的環境,就足以理解他的戰略議程所蘊涵的壓迫感。未來四年,美國的戰略議程由全球反恐戰爭所界定,而第二期布希政府面臨的挑戰頗多:本土防衛、恐怖主義、伊拉克、阿富汗、北韓、伊朗、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蘇丹、俄羅斯、台灣海峽,以及美國軍力基礎的經濟問題。這張清單界定著布希的戰略關切:追求阿富汗與伊拉克的相對安定、和北韓與伊朗展開施壓中的對話、重啟中東和平進程、推進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管理大西洋兩岸關係與美俄關係、管理台灣海峽的局勢,以及最重要的,全力推進反恐戰爭,尤其是推進在巴基斯坦與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掃蕩作戰。

 對東亞區域與台灣而言,未來四年美國的戰略動向,具有一個重要的戰略意涵:全球反恐戰爭與中東,仍將吸引美國的最大關注,在華府的戰略議程中居於最優先位置,這表示美國在2005年至2008年間,台灣海峽議題、爭點的突破或解決,並未被列入美國戰略議程的優先順位之中。因此,「沒有意外」(No Surprise)將是未來四年間美國對台海政策的基本立場。

 「意外」意指客觀現實的變動對當事人的主觀認知造成衝擊。具體而言,就是台灣海峽上(由台灣率先引起或由中國率先引起)的變動對美國人的主觀認知造成衝擊。早在布希當選連任前,更精確地說,早在今年三月陳水扁總統在台灣總統大選連任成功後,華府即已意識到,在未來四年,美國過去二十餘年來的既定政策──在「一個中國」政策與承擔台灣的防衛責任中繼續保持平衡──將越來越難以維持。

華府認為,如果台灣的領導人繼續往加強台灣的國家地位這條路前進,中國將會不惜走向戰爭。一旦中國攻打台灣,美國將陷入兩難:出兵協助台灣,將斲傷美中關係及美國•東亞的經濟關係(這層關係是美國經濟力量的重要支柱),並損及迫使北韓同意美國可接受之方案的機會;不出兵協助台灣,將使美國的信譽遭遇到嚴重懷疑,並讓許多東亞國家,尤其是東南亞諸國認為,中國終將取代美國,成為東亞真正的霸主。

 因此,對華府而言,「沒有意外」的具體內容是防止台灣海峽的危機,而這意味著第二期布希政府將持續向台灣的領導人施壓,要台灣不要走得太遠;同時又不斷向中國領導人傳達警告,要北京當局只能以和平手段追求其對台目標。簡言之,未來四年的布希政府,將毫不含糊地向台灣與中國表明,任何一方主動挑起危機,都會吃不完兜著走,都會遭到美國的懲罰。

 這樣的主觀認知與戰略框架是否正確與合理,確有議論空間。重點是,這樣的戰略議程符合北京當局的戰略利益。對胡溫當局而言,中國未來四年的戰略議程是對內而非對外。2005、06年將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年度,經改勢必激化社會、政治緊張,連同2007年秋天中共十七大的權力賽局,將使中共高層在政策與人事上形成尖銳角力──正是在十七大的人事佈局上,胡錦濤必須在成為另一個江澤民(專制與帝國擴張並進)還是成為另一個蔣經國(執政晚期開啟民主化)的戰略性課題上作出歷史性的抉擇。這一切,意味著2005年至08年的中國,將是一個內向的中國,北京當局將更專注於內政挑戰而非對外事務,因而自2005年以降,儘管中國對台政策的基本姿態(外交孤立、經濟拉攏、軍事壓制、政治分化)不變,但北京當局很清楚知道他們無法實現改變台灣實質獨立地位的目標。但是,胡溫當局也知道,中國黨國體制的腐蝕危機與黨內高層的權力角鬥,將會嚴重制約他們在台灣議題上的轉圜與妥協空間,尤其是當台灣方面作出逼迫中國政府在台灣獨立問題上攤牌的行動,亦即觸動形式、法律上的獨立問題之際。因此,中國願意配合並運用美國對未來四年台灣海峽所設定的戰略框架。

 在此一基調上,中國政府還會不斷藉機塑造美國人的認知:製造麻煩的是台灣,不是中國。很自然地,在歷經民進黨政府四年來不斷對國際社會打出「台灣擅長以國內選舉的考量辦理外交」與「精於短期戰術操作,沒有戰略」的長期訊息後,台灣政府的國際信譽已漸次用罄,在美日等重要盟邦的形象正漸次固定化,並因此使美國政府日益傾向於相信,「危機」風險最可能來自台灣而非中國。

 這就是未來四年台灣海峽上的競賽格局,美中在聯手限制台灣行動空間上越來越有默契的格局。這樣的格局既非正義,亦非不可改變。事實上,這樣的格局只是政冶上的延期支付:美國人知道他們不能在長期上壓制一個民主的國家追求自己理應享有的國際權利與地位,而中國人也知道他們若不走向民主化,根本就沒有機會兼併台灣。

 但事實只是事實,事實所呈現的客觀機會,必須通過主體無私的認知與旨在服務國家利益的戰略能力,才會變成真正可操作且有果實的契機,從而有助於台灣長期的國家生存。然而,正是在這一點上,台灣的政府,尚未表現出無私的認知與戰略能力。只要這樣的情況持續,那麼未來四年,將是台灣行動自由遭到嚴重束縛乃至斲傷的四年,而不是戰略挺進的四年。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