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模專欄 國際觀察站 首頁

《張錫模專欄》

美中新冷戰

 
 東亞史的主軸正從經濟與反恐戰爭轉向地緣政治衝突。強權之間的角力正日益激烈,並且越來越帶有美中「新冷戰」的氛圍。

 當代東亞史,乃至當代世界史的主軸,已然改變。一九九○年代那種經濟代表一切的陳腔濫調,除了臺灣,早已無人認真理會。過去近四年來的全球反恐戰爭,已從主旋律退居為劇場幕後的通奏低音,而美俄中等國之間的反恐同盟,事實上也已崩潰。

 代之而起的,是主要強權之間的地緣政治角力,尤其是美國與中國的角力。這一點,從最近的一系列事件──中海油併購優尼科失敗,烏茲別克驅逐美軍與朝鮮半島六方會談──中,明白地顯現出來。

 國有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併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公司(優尼科)案,最終以中海油的敗退收場。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大手筆的海外併購案,不僅激起美國政界對中國的警戒,還暴露美中兩國在能源戰略上的矛盾。

 中國共產黨人知道中國的要害在能源,他們不僅追求著更多的能源資產(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全球併購),推進能源供給來源分散化(中亞、西伯利亞、鄰近海域),而且強力整備遠洋海軍,謀求擺脫海上石油生命線被美軍控制的現實。能源,連同區域霸權的想望,使中國在實質上推進著成為東亞.西太平洋唯一霸權的國家戰略。

 能源安全的考慮,也使北京當局急於在中亞驅逐美軍,藉以突破美國的「圍堵」。七月五日,在中國與俄羅斯主導下,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高峰會發表聯合公報,以阿富汗的反恐戰事已漸次底定為由,要求美軍設下撤離中亞基地的時間表。七月三十日,因五月以軍警屠殺安集延居民慘案,而遭到美國強力抨擊的烏茲別克政府,對美國傳達外交通告,限令駐屯在該國K2基地的美軍與美軍設施於180天之內完全撤離。這是美國海外駐軍史上罕見的挫敗,而塔什干當局能夠如此行動的背後,除了俄羅斯,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強力支撐。

 美國政府知道中國共產黨人的攻勢與戰略意圖。七月十九日公佈的「中國軍力年度評估報告」中,首次明白指出,中國積極擴張軍備,目的並不僅是臺灣,而是「臺灣之後」:「中國的軍事分析人員認為,在壓制臺灣之後,中國海軍的海上防衛線將向東側大幅延伸,因而可以強化中國對此一區域之海巷的影響力」。

 美中關係的變化,也明顯地影響到朝鮮半島局勢。最近北韓核武問題六方會談第四回合談判,是六方會談為期最長的一次談判,雖因俄羅斯(在中國的祝福下)以新動作打亂美國的佈局,但整個歷程表明,華府的政策已經改變,現在對維持談判與獲致解決方案有高度意願,藉以剝奪中國手中的「北韓牌」,以便使美國在今後與中國的角力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

 一切跡象顯示,中國與美國正在進入一場特殊形態的新冷戰,雙方仍是彼此重要的經貿夥伴,但雙方以能源戰略矛盾為核心的地緣政治角力,卻更加熾熱地展開。

(2005.08.09)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