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模專欄》

透視2003年亞洲情勢(上)

通貨緊縮 壓力罩頂


/2003.01.23


張錫模專欄

 首頁 國際瞭望台

 2003年的亞洲,將在全球政治三部曲的基調中,循著內政議題的主軌前進。在列車行進時,來自北韓邊緣外交與東南亞島嶼國動亂的雜音,將吸引所有亞洲乘客的注意。而真正的議題,卻不是政治,而是經濟:亞洲最不孰悉與準備最差的通貨緊縮衝擊。

全球基調 區域主軸

 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將界定2003年全球政治的演變,戰前、戰中與戰後,構成三部曲,構成亞洲(本文主要討論東北亞與東南亞)區域政治變動的基調。

 

 戰前與戰中兩部曲,意味著伊拉克問題吸引著美國的精力,從而給予亞洲一些企圖牽制或挑戰美國以獲利的國家有機可趁。在亞洲,這類國家的代表就是北韓。

 北韓之外,大多數東北亞或東南亞國家並非捲入伊拉克戰爭的關鍵國家。與中東諸國相較,大多數亞洲國家在美國.伊拉克的戰爭中,將處於邊陲地帶。

 

 儘管行將到來的伊拉克戰爭將對亞洲諸國帶來程度不等的衝擊,但這些衝擊尚不足以構成帶動亞洲政治演進的關鍵驅動力,且亞洲諸國大抵都有程度不等的能力來處理伊拉克戰爭的衝擊。這意味著亞洲諸國將把重心放在內政議程,尤其是經濟議題之上。在最終分析上,經濟問題構成推動亞洲2003年演變的驅動力。

 北韓是全球近兩百個國家之中,最主動積極地企圖利用美國.伊拉克衝突以設定外交議程並獲取利益的國家。平壤當局刻意選在2002年10月承認從未停止核武開發計畫,12月進一步對外宣布重開核武開發計畫,今年1月10日又正式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NPT),最重要的時機考慮就是美國忙於與伊拉克直接對決。在這層意義上,說北韓趁伊拉克兵燹之火打鄰國與華府的劫,並不為過。

 北韓的目標是實現槍砲前的婚禮,通過核武恫嚇外交,謀求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據此和美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以廢除1953年終結韓戰的停火協定,從而排除平壤最擔憂的威脅:在伊拉克之後,成為華府追求「政權轉換」的下一個目標。

 

 在金正日當局的戰略計算中,只要能夠迫使美國妥協,南韓、日本、中國與俄羅斯等鄰國就不得不跟進,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亞洲開發銀行以及韓國和日本的進出口銀行等重要的金融力量,也會一一尾隨其後,從而有機會獲取延續政權命脈的外部經濟支援。

 平壤的行動使華府深受制約。北韓所擁有的地緣政治地位與軍事條件,使美國無法貿然動用軍事手段來回應北韓的挑戰,至少短期內是如此。

 

 在地緣政治上,中國、南韓、日本、俄羅斯等鄰國,都不願意朝鮮半島爆發軍事衝突,其中又以南韓總統當選人盧武鉉的政策動向對美國構成最大的牽制。而在軍事上,北韓目前約略擁有至少250座發射系統,啟動這些系統需要14分鐘,然後在短短110秒之內就可以命中漢城。兩千萬南韓公民與五萬名美國公民,就居住在北韓飛彈射程之內。這意味著,美國不能不慎重考慮爆發軍事衝突的嚴重後果。

 北韓的軍事條件與地緣政治(尤其是美國.南韓軍事同盟關係的脆弱性)等兩大變數,使美國無法展開軍事對決。但是,第三個關鍵變數,北韓的經濟脆弱性,也使平壤不能真正地發動戰爭。

 

 這三個變數相加,使平壞與華府的衝突變成一場典型的鬥雞賽局,而華府不願意當那隻先認輸的雞。如此一來,整場賽局就會變成壕溝戰。華府會對平壤作出一定程度的宥和姿態,同意「談話」而非「談判」,但沒有平壤想要的柯林頓式讓步。在迫使美國妥協並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的目標無法達成的情況下,平壤會繼續尋求施壓的機會,甚至在精密計算下,著手發射衛星,儘管此舉將導致北韓對南韓及日本的關係陷入緊張,並使中國與俄羅斯對北韓更為疏離。

 

 整體而言,北韓與美國將在緊繃的關係中維持巧妙的平衡,2003年的朝鮮半島將處於持續的外交危機狀態之中,但危機不會越過不可逆轉點而演變成無法挽回的軍事對決。

 因此,朝鮮半島的外交危機,不足以成為驅動2003年亞洲政治變遷的根本力量。在整場複雜的外交折衝過程中,相關各國的損益極不對稱:中國將可望趁機與美國改善並強化雙邊關係,日本與俄羅斯也會有各自的外交演出,而南韓的經濟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日本經濟有驚無險

 真正定義2003年亞洲政治變遷的是經濟問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亞洲經濟第一國的日本將首當其衝,且經濟上的「日本病」將成為考察亞洲經濟前景的先行指標。

 日本迄今已歷經十餘年的經濟衰退(「平成不況」),1980年代「日本第一」的威鎮形象早已煙消雲散。這層形象的轉換使人們誤解日本經濟不再重要,這是一項具有災難性後果的誤解。確實,「日本病」相當嚴重,且迄今仍無從根治癒的跡象。

 

 但是,在歷經十餘年的「平成不況」之後,日本的基礎國力仍然雄厚,國民生產規模仍為成長二十餘年之中國的四倍,而政治與社會體制也仍處於穩定狀態。

 

 更重要的是,「平成不況」的影像遮掩了人們對一個關鍵事實的忽視:自1996年以降,日本的技術力不斷躍進,其科技研究開發投資占國民生產的比率高達3.1%,排名世界第一,超過美國的2.6%,且在美國取得的特許件數國別排名中名列第一,獨佔25%左右。這意味著長期而言,日本的技術力將躍升為全球第一,儘管單是這個因素並無法使日本取代美國而成為全球經濟第一強權。

 中長期而言,日本經濟不容忽視,且應投予更多的重視。但短期而言,至少在2003年一年內,日本經濟仍看不見起色的跡象。

 早在2002年2月,911恐怖攻擊事件對全球經濟造成的短期衰退效果,已在日本的經濟表現上明顯地顯露出來。其後,伴隨著布希政府發動「全球反恐戰爭」,由戰爭經濟帶動需求的擴大,對日本的出口帶來正面的效果。

 

 整個2002年,與私人消費佔據美國經濟成長動力地位的情況相較,出口成為日本唯一有實質成長意義的部門。但是,出口的成長並未使日本經濟獲救。十餘年來的「平成不況」,債務經濟是病徵所在,鉅額的赤字國債、癱瘓垂亡的銀行體系,絲毫不見效率可言的政府鉅額財政挹注,中途半端的結構改革,使日本經濟仍未真正脫離危機。

 

 由於日本經濟疾病的總根源在政治體系的癱瘓,而自由民主黨籍的小泉純一郎首相又無力進行真正有意義的政治改革,因而在最終分析上,日本經濟疾病將在短期內持續下去,而其歸結點,就是通貨緊縮的循環加速發展。

 這整個圖像將具現在2003年的日本經濟之上。新的政府會計年度將從2003年4月開始,在現行政策下,公部門債務與私部門債務占國民生產總額的比率將持續攀升,估計將從目前的150%累增至年底的170%。換言之,債務經濟的病徵不是減弱,而是更為加強。

 在這個過程中,全球政治三部曲的基調,將對日本經濟構成依時序演進而有所差異的影響。在伊拉克戰爭前的第一部曲中,國際油價因戰爭預期而向上波動。隨著伊拉克戰爭全面開打的第二部曲到來,國際油價將進一步劇烈飆漲,這對嚴重依賴中東原油進口的日本(以及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東亞國家)帶來另一波打擊。

 

 相對地,隨著美國對伊拉克戰爭而來的軍需擴大,卻並未使日本(和其他的東亞諸國)獲利。與1950年的「韓戰特需」帶動二次戰後日本經濟快速復興,以及1960年代「越戰特需」協助東亞一些國家(包括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相對,今年的「伊拉克戰爭特需」,主要獲利的是美國經濟本身,而非東亞。再往前看,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今年第三季以降,國際油價將明顯下挫,這對日本(和其他的東亞國家)經濟畢竟是一項福音。

 然而,國際油價第三季以降的下挫,可能是日本經濟今年唯一的福音。這意味著今年一整年,日本經濟的病根將不可能獲得有意義的治療。

 

 當然,這並不表示日本經濟將在今年崩盤。由於日本的經濟體質仍強,外匯存底仍高,日本政界一致的共識是盡可能地拖延經濟危機總爆發,以及與日本經濟緊密相連的美國無法承受日本經濟崩盤的震撼等因素,使日本經濟在2003年一年內崩盤的可能性極低,儘管市場上對這個潛在風暴的疑慮將持續揮之不去。

日本外交 小泉活路

 全球政治三部曲的基調、北韓問題的狂想曲、日本經濟低迷的通奏低音,連同九月自由民主黨總裁選舉的插曲,界定著今年一整年的日本政局與外交走向。在經濟危機未脫衰退,政治改革停滯的背景下,乘坐改革列車登上權力寶座的小泉首相,注定要辜負日本選民的期待。為了維持形象與延續政權,小泉內閣只能在政府人事、金融與外交政策上力求表現。

 政府人事調整的代表性指標是日本銀行(央行)總裁的人事調整。在二、三月伊拉克戰爭,四月新年度財政預算開始執行前後,小泉首相極可能撤換日銀總裁,藉此打出主導金融政策以實現不良債權的處理和克服通貨緊縮循環的媒體形象。

 

 當然,這個動作的形象管理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在既存的政治限制下,小泉內閣將難以實現真正的金融改革,但會主導推動日銀大規模購入不良債權、設定通貨緊縮值的目標,以及推動日圓匯率貶值來促進日本出口等。其中,日圓貶值將對日本經濟具有一定意義的正面效果。而且會是射向中國經濟的一把利劍。但除此之外,小泉內閣的經濟政績無可褒揚。

 小泉內閣真正使力所在,將是日本外交。今年第一、二季的日本外交,將以因應伊拉克戰爭為重點,並在北韓問題上謀求更多的發言權與施展空間。第三季以降,伴隨著東南亞島嶼國局勢的惡化(後述),印尼將成為日本外交的另一個重點。

 長期而言,小泉外交對日本、亞洲乃至全球政治,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但短期而言,小泉活躍的外交行動,既無助於日本經濟,也不太可能為小泉本人或自由民主黨爭取到更多的選票。這意味著小泉的自民黨同志,或是其他的在野黨,將會有興趣在今年內發動推翻小泉內閣的政治戰役。預定九月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將是這場政治戰役的關鍵。作為反制,小泉極可能把自民黨總裁選舉與解散.改選國會事務聯繫起來。如此,圍繞著小泉內閣的政權保衛戰,將在今年下半年激化起來。

 這就構成一幅有趣的圖像:今年上半年,日本經濟將相對不順,而日本政界則相對平穩,儘管其間夾雜著四月的統一地方選舉與眾參兩院議員補選等小型角力;今年下半年,日本經濟將相較上半年為佳,但日本政界則在這段期間進入激烈的角鬥期。

 歸結而言,不論2003年日本經濟與政治演進的節奏對比如何強烈,且不論小泉外交在中長期上對日本與整個亞洲的影響為何,單就2003年來說,亞洲其他國家最應關注的仍是日本經濟──日本畢竟是亞洲最大的經濟體,儘管今年第三或第四季日本經濟的表現會相對較好一點,但整年度的表現仍將是呈現衰退,而且是通貨緊縮循環型的衰退。

 日本通貨緊縮循環型的衰退將是亞洲經濟的先行指標,而且是貝有關鍵意義的指標。由於日本經濟在亞洲經濟享有關鍵性地位,日本的通貨緊縮將在亞洲產生廣泛的連鎖效應,而今年內日圓的進一步貶值,將更加速這個連鎖效應。

 在這幅圖像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哪些國家做好了準備?

 過去一百年來,日本經歷著所有的經濟經驗,快速工業化、戰爭經濟、廢墟型衰敗、戰後復興、金錢遊戲,以及十餘年的「平成不況」等歷程,無數次的通貨膨脹,獨缺深刻意義的通貨緊縮。無論是日本政府、民間企業或經濟學界,都未曾受過處理通貨緊縮的訓練與經驗,致使近年來迅速發展的通貨緊縮型衰退,直擊日本的要害。迄今為止,日本政府甚至未能釐清通貨緊縮的根源所在,遑論具有療效的對策方案。

 問題是不僅日本沒有準備,所有亞洲國家也都沒有準備,儘管這些國家也正在步日本的後塵,漸次必須迎接通貨緊縮時代到來所造成的各種經濟、社會與政治衝擊。

 正是在這層意義上,日本是亞洲的關鍵指標。所有亞洲國家,儘管遭遇通貨緊縮挑戰的時程不一且程度不等,但都必須正面面對通貨緊縮時代到來的挑戰。以日本為參考點,亞洲一些國家將密切關注日本經驗並學習日本的處理(或無能處理)方策,一些國家將奮力找出比日本快速且有效的方策,而另外一些國家則將後知後覺地等到通貨緊縮巨浪到來時被吞沒。

 正面迎接通貨緊縮時代到來的挑戰,才是亞洲2003年的關鍵課題。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