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政權復辟之戰 回阮銘目錄 首頁  1

新十大建設的戰略意義

 三十年前,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時推出十大建設計畫。當時有人質疑:「錢從哪裡來?」也有擔心影響國防預算。蔣經國說:「我們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財政部長李國鼎說:「放心!我們先開始做,再想法籌錢。」

 蔣經國、李國鼎的信心哪裡來?來自對十大建設戰略意義之認知。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台灣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動。美國從對抗俄、中兩大共產帝國轉向聯中抗俄,使台灣反攻大陸、滅共復國的國策難以為繼。台灣為免於被中國吞併,必須完成自身的戰略轉變,即從反攻大陸的戰略基地轉型為獨立發展的國家主體。

 十大建設,是在台灣初步奠定獨立發展的工業經濟體系和國家基礎建設。

 接踵而來的台灣民主化本土化政治革新,是初步奠定獨立發展的自由國家體制和憲政民主基礎。

 十大建設的戰略意義,就是為台灣從反攻大陸基地轉變為自由民主的憲政國家準備物質前提。 

 今天台灣又處於全球化競爭的新戰略形勢。台灣雖已在全球競爭力評比中躋身世界先進國家前列,但仍面對中國經濟磁吸、政治統戰、軍事吞併的壓力,導致內部政治力量對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分歧。一種以游錫堃院長宣布的新十大建設為代表,一種以連戰主席在中國國民黨全代會上發表的《中國國民黨莊嚴宣言》為代表,兩種發展戰略,代表兩個台灣之命運。

 新十大建設的戰略意義,是為子孫後代奠定把台灣發展成為世界先進的現代自由國家之基礎。今天台灣的競爭力,主要靠民間自由企業的活力和創新的能力,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出口與專利的佔有率等方面創造的優異成績。而國家的基礎設施、自然環境保護、國民生活品質與人文素質、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尚落後於國際先進水準。

 新十大建設計畫之值得肯定,在於其凸顯了台灣國家發展的主體性與前瞻性,不但涵蓋台灣南、北、東、中區域的全面發展(不足之處是忽略澎湖、金門、馬祖、蘭嶼),而且兼顧經濟與社會、科技與人文、產業與環境、人才之培育等各個領域的平衡與永續發展之需要。不但著力於台灣的國家競爭力,更可貴的是著力於提升國民的人文精神與幸福生活,堪稱台灣主體開放戰略之傑作。

 新十大建設備招「債留子孫」之類無端攻擊,原不足怪。其所代表之台灣主體開放戰略,與《中國國民黨莊嚴宣言》所代表之中國主體的依附戰略確有差異。

 連戰「莊嚴承諾」他執政之後,要改造台灣經濟,讓「管理在台灣,製造在大陸」、「總部在台灣,營運在大陸」,要台灣充當通向中國的「跳板」、「橋樑」、「門戶」、「窗口」。台灣作為主權在民的自由國家,而且處於軍事霸權威脅之下,必須保持自己國家獨立的政治、政府體系、獨立的經濟、科技體系、獨立的教育、文化體系,怎麼能不給子孫留下現代國家的主體建設,而只留下通往軍事霸權的「跳板」、「橋樑」、「門戶」、「窗口」呢?台灣的「製造」、「營運」都搬去中國,只剩下「總部」和「管理」的「窗口」留在台灣,難道台灣所有國民都變成「總部」的「管理」人員,擠在「窗口」替中國把守「門戶」和「跳板」嗎? 

 「跳板」、「橋樑」、「門戶」、「窗口」不是不可以做,「製造」、「營運」不是不可以「在大陸」,「水」不是不可以「往低處流」。統統可以,但人必須往高處走,登世界之高峰,找到源頭活水,建築起更大庫容之水庫,才能永續不斷、奔流不息!這就是認同台灣、建設台灣、開放台灣的台灣主體全球戰略與中國主體依附戰略之差異。(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11.28)

最近更新目錄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