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阮銘目錄 首頁  1

台灣對中國觀察的盲點

2

 這是阮銘教授「槍桿子出不了政權 筆桿子保不住江山」一文中的後半段,因為對台灣政學界有關中國觀察頗具精闢獨到的見解,為了讓讀者能夠單獨閱讀,所以,特地將之獨立成篇。


3

 台灣對中國觀察不穩定、不現實,常陷於兩極錯亂,然後再以中國內部「鷹」「鴿」之爭自圓其說。他們把江澤民(軍委主席)和軍方作二元割裂,以江為「鴿」派,軍方為「鷹」派,以此二元對立論來闡釋他們想像的一切。似乎現在又要依此方法來闡釋十六大和第四代的「權力鬥爭」了。

 這套教條化中國觀察之要害,在缺乏歷史與全球視野,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我初到台灣就聽到這樣一套奇怪邏輯:毛澤東是血洗台灣,鄧小平是「和平統一」,江澤民是「三通四流」。文攻武嚇之類,都是軍方給江澤民施加壓力;也只有江澤民這隻「鴿子」,壓得住軍方。今天台灣願江澤民長期保持影響力,台灣才有安全;怕第四代壓不住軍方,台灣就危險,仍是這套邏輯的延伸。

最近更新目錄


 其實這不過是一種想像,與歷史、與事實並不相符。

 毛澤東是很現實的。一九五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毛澤東即放棄「解放台灣」,駐東南沿海野戰軍團北移,只留下海防部隊。一九五八年金門炮戰,是試探美國和蔣介石的關係,發現杜勒斯要蔣介石從金、馬撤軍,蔣介石不從;毛澤東立即表示要「助蔣抗美」,認為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可以助蔣抵制台灣獨立。一九七二年尼克森、毛澤東會談,毛更明確表示台灣問題可等一百年,留待後代解決。所以不存在毛要「血洗台灣」之事。

 中國策一個急統派是鄧小平,提出過「台灣歸回祖國是八十年代三大任務之一」。他以為美國卡特政府對台「斷交、撤軍、廢約」,台灣沒有了美國靠山,蔣經國會同他談判統一。結果蔣經國以「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回敬鄧小平。鄧也無可奈何,在一九八九年對戈巴契夫說:「我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灣問題,恐怕看不到解決的時候了。」鄧雖口講「不承諾放棄對台用武」,但並未實際部署軍事攻台。

 實際部署軍事力量準備攻台的,恰恰是台灣的心目中的美麗鴿子、笑得十分可愛的江澤民。一九八九年江澤民出任軍委主席以來,軍事預算每年兩位數字增長,軍事戰略從海岸防禦變為近海進攻,幾百攸飛彈瞄準台灣,海軍戰艦在台灣東西兩側海洋巡弋。軍事上威脅,政治上統戰,經濟上吸引,文化上滲透,外交上封殺,直到同柯林頓聯手壓台。在歷史上,江澤民是吞併台灣著力最深的一代。難道只是「鷹派」之作為,同他這位軍委主席無關?

 當然,部署是部署,與實際軍事攻台是兩回事。對軍隊來說,其使命就是要準備攻打台灣。至於打不打?何時打?是黨的決策,軍方無權施加壓力。這就叫「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所以台灣把江澤民與軍方作二元割裂的假設根本不能成立。

 至於江澤民、錢其琛等人近來軍事部署上只做不說,經貿三通上大做文章,並非戰略改變,而是時勢不同的策略轉移。也就是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柯林頓、葉爾欽、江澤民三大演員巡迥演出的那個荒謬年代已一去不返。文攻武嚇、聯美壓台那一套行不通了,不得不把重點轉到目前容易突破的經貿三通上來。

 台灣的中國政策,也必須適應時代與世代的變遷,建構全方位的長遠戰略與相應的策略,改變短期因應、局部因應的做法。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台灣的中國政策應與台灣的全球戰略相連接。台灣的兩岸通航規劃也應與台灣的全球通航相連接。凡此種種,都需要跳脫外來政權時代匪情研究的過時框框或從美國生吞活剝來的過時「理論」,以新的視野、新的思維開創新的中國研究。

news.8k.com)

(2002.11.07)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