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阮銘目錄 首頁  1

 台灣產業發展的兩種戰略──二評「張忠謀定律」


 台灣半導體產業只要保持自身的獨立發展並保持與美、日等高科技發達國家分工合作,共同向上提升,「全球半導體產業重心轉移中國」的張忠謀定律肯定無法成立。


 台灣產業發展正面臨兩種戰略選擇的關鍵時刻,一種是台灣主體的全球開放戰略,一種是中國主體的台灣自殺戰略。半導體晶圓製造產業轉移中國之爭議,必須從台灣產業整體發展的戰略高度慎重考量。

 六個月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發明「半導體產業發展重心將轉移中國」的「張忠謀定律」時,我寫過一篇《挑戰「張忠謀定律」|兼論「戒急用忍」爭議之要害》,指出台灣產業發展正走到十字路口,經發會後「戒急用忍」爭議之要害,已不在開放與否,而在台灣主體的開放,還是中國主體的開放?

主張轉移新策略

 六個月後的今天,台灣舉國上下爆發了八吋晶圓廠應否立即西下中國之爭。值得注意的是主張轉移中國者,有意迴避「半導體產業發展重心轉移」這個要害,採取避重就輕的新策略。

 第一,模糊焦點,矇混過關。即把八吋晶圓製造設備轉移簡化為「兩、三座設備閒置、技術落後的舊廠」轉移中國,似乎只是廢廠利用,對台灣有利無弊。顯然迴避了晶圓製造設備轉移必然引起的人才、技術︵包括晶圓製程技術、量產技術、管理行銷等台灣特有的全球領先技術︶和半導體產業從Ic︵積成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以至系統產業隨之整體外移的群聚效應。這才是「張忠謀定律」的要害。八吋晶圓製造設備轉移,恐怕只是半導體產業「重心轉移」的第一個「突破口」吧?

 第二,瞎扣帽子,嚇人戰術。對持不同意見者胡亂扣上「封閉保守」、「不懂專業」、「非理性」、「泛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等一堆大帽子,嚇得你不敢再開口。

 這兩個策略果然有效,不但矇過了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克曼,連林信義副院長都表示行政院可能提前作出放行決策。

四項可從長計議

 急什麼?若不想矇混過關,又何懼從長計議?可從長計議者至少有四項:

 一、半導體產業發展重心轉移中國的張忠謀定律能否成立?
 二、晶圓製造西下中國是否台灣產業發展當務之急?
 三、台灣半導體產業應立足本國、佈局全球,還是一窩蜂擠進中國?
 四、未來台灣產業發展的整體戰略思考。

 海克曼(James J. Heckmam)指出「中國人力成本低、薪資管制嚴」的競爭優勢是對的。但他批評主張八吋晶圓緩去中國是「政治多於經濟,非常短視而且錯誤」則未免武斷。由於共產中國強力管制低薪資以吸引外商投資的磁吸效應,全球人力密集型產業轉移中國乃大勢所趨,但半導體屬於高精技術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高階技術、管理人才,中國的人海戰術並無用武之地。這就是半導體產業四十年前在美國起步,迄今重心仍在美國的道理。未來半導體產業重心從美國外移的唯一可能是移向台灣而非中國。

 首先,台灣目前已佔有全球半導體產業關鍵部分晶圓製造(Foundry)的絕對優勢,不但囊括IC設計廠商的絕大部分需求,而且以其高度競爭力迅速進佔美、日兩國整合元件製造廠商(IDM)的晶圓需求市場,迫使美、日IDM與台灣Foundry(一般稱晶圓代工,我認為曹興誠稱晶圓專工更準確)進行策略聯盟,滿足其晶圓需求。可見台灣半導體業正如日中天,處於十五年來最具全球競爭力的階段,絕非夕陽西下非去中國求生不可。

往上提升盯住美國

 其次,台灣以晶圓專工為重心的半導體產業體系,其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高階人才許多來自美國(張忠謀本人即來自四十年前首創量產IC晶片的美國德州儀器)。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要繼續向上提升全球競爭力,目光還必須盯住半導體產業的源頭美國,才有可能以自身的創新能力跨越美國登上更高的源頭。假如只是眼睛向下,只看到低處的中國,急於把自己來自美國的設備、技術、人才轉移下去,忽視了縮短同美國的技術差距,才是真正的「非常短視而且錯誤」。

 再次,還必須警惕晶圓專工設備轉移中國的國際後果。國際瓦聖納協定(Wassenaarar Arrangement)禁止軍民雙重用途高科技設備輸中國。台灣雖限定0.25微米技術的八吋晶圓廠轉移中國,但不能排除中國改裝零件獲得0.18微米以下技術。據報載美國已對此表達關切。若處理不妥而影響今後台美高科技合作,將因小失大。

 總之,台灣半導體產業只要保持自身的獨立發展並保持與美、日等高科技發達國家分工合作,共同向上提升,「全球半導體產業重心轉移中國」的張忠謀定律肯定無法成立。

晶圓供求本有起伏

 議題之二:晶圓製造西下中國,是否台灣產業發展當務之急?

 迫不及待主張西下中國的理由有二:一是有兩、三座廠在台灣機器閒置,不如西下中國賺錢;二是今天再不去,兩年後中國四、五家廠量產,台灣競爭力將喪失。

 這兩個理由本身互相衝突且不說,事實真相究竟如何還不清楚。晶圓供求關係本來有起有伏,前年2000起,去年2001伏,今年2002又起了。傳說,去年機器閒置的廠如聯電8A、8B,現在又合併投產了。西下是否「廢廠利用」,誠屬可疑。

 再說,中國的四、五家廠,包括台商西下的中芯、宏力,雖然中國視為「帶頭軍」,恐怕在台灣半導體產業中只屬二、三流,怎麼兩年後一量產就能打敗台灣屹立十五年的台積電?似乎台灣的二、三流甚至閒置廠西下中國立成猛虎,而留在台灣的都成綿羊兩年後被猛虎吃掉!這合乎邏輯嗎?

 

 議題之三:台灣半導體產業應立足本國,佈局全球,還是轉移重心,西下中國?

 按照「張忠謀定律」之「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重心將轉移中國」,台灣似乎別無選擇,「轉移」成為一種「宿命」,不跟著「重心轉移」西下,只有封閉在台灣等死!

 但這不是真的「重心轉移中國」論,「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發展火車頭」論等等,不過是「夢想家」想像的產物。想像不等於現實。即以半導體產業來說,全球市場的七成在美國。其餘三成依次分佈於歐洲、日本和亞太地區,中國的市場佔有率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

 一般人習慣於以人口來推算中國市場潛力十分危險,因為共產制度下中國工人有生產力(每天幹活16小時)無消費力(收入不足二美元),朱鎔基擴大內需,只能擴大國家投資,擴大不了人口消費。

 所以,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志不在滿足民眾消費,而在搶佔全球市場。朱鎔基訪問印度資訊產業中心時誇稱:「全球資訊產業硬體中國第一,軟體印度第一,中印合作就是世界第一」,可見其爭霸全球市場之雄心。而朱鎔基的「中國第一」,正是飄浮在台灣資訊產業西下的期待之中。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並沒有全球競爭力。大部分是下游的封裝、測試廠。晶圓製造只有與NEC、PHILIPS等IDM廠商合資的幾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上海華虹NEC廠,製程技術為8吋0.35微米,專為NEC生產記憶體(DRAM),與PHILIPS合資的上海先進廠製程技術為6吋0.6微米和5吋2微米(專供手機用)。北京首鋼日電有一條6吋0.35微米生產線。其它都不足道。

 另外就是台灣西下的中芯國際積體電路(SMIC)和宏力半導體(GSMC),都落腳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中芯首期工程有兩座八吋晶圓廠,製程技術自0.25微米起跳。宏力準備建成兩座八吋晶圓廠後,續建兩座十二吋廠。

 李遠哲院長說「台灣不去別的國家也會去」並不準確。因為在晶圓代工領域,不但目前沒有別的國家堪與台灣競爭;而且未來發展趨勢,美、日、歐的IDM廠商將繼續把晶圓製造部分轉移到台灣佔絕對競爭優勢的晶圓專工(Foundry)。其結果只能是台灣廠商競相西下中國之爭。這也是朱鎔基實現其「中國第一」的唯一策略。

 因此「轉移重心,西下中國」的「張忠謀定律」,並非台灣半導體產業今天面臨的唯一「宿命」。台灣還可以有立足本國、佈局全球,保持其如日中天的競爭力的選擇,即台灣主體的全球開放戰略,這並不是什麼「新思維」,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早就說過:「進一步提高台灣晶圓專工產業的競爭力需要全球化佈局」。全球化佈局的核心是「台灣主體」。

 我不贊成「根留台灣」,樹幹都沒有了,根有什麼用?也就是說,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系統產業的整個半導體產業群,主幹必須整體立足台灣,重心切不可轉移。這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永續發展的源頭,也是提升全球競爭力的戰略制高點。站穩了這個源頭和制高點,而且不斷創新繼續向上提升,才能向全球供應活水永不斷流。

 而另一種選擇,放棄全球競爭力的戰略制高點,轉移重心,西下中國,斷了源頭,把台灣半導體業者幾十年打拚累積起來的蓄水一洩而盡,也未必圓得了朱鎔基的「中國第一」夢。這就叫「中國主體的台灣自殺戰略」。

 最後一點,八吋晶圓廠西下中國,不但要有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思考,還必須有國家未來發展的整體戰略思考。

 對台灣來說,半導體產業是國家的戰略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有國家和人民的支持。直到今天,國家還在補貼農民休耕以供給產業用水,代價不可謂不大。而台積電八吋晶圓製程技術西下中國涉及政府是否為「半導體產業重心轉移中國」的「張忠謀定律」背書,不僅是有效管理和產業政策問題,而且關係國家的全球戰略問題,不可掉以輕心。因此建議:

 第一,政府不必急於放行,因為時間上沒有那樣的緊迫性。就半導體產業本身來說,今年晶圓需求面上升,無論八吋生產、十二吋興建,都比舊廠西下更為重要。

 第二,繼續開放討論。討論面應從「舊廠西下」局部數據之爭擴大到戰略思考層次,包括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後續影響,與「張忠謀定律」(產業重心轉移中國)、「朱鎔基戰略」(「中國第一」夢)的關聯,對國家全球戰略與未來發展的影響等。在全局考量後制訂出有效的管理規範,才能真管得住。

 第三,不同主張的各方都要理性。反對瞎扣帽子,但也不必怕被扣帽子而不敢說話。我自承「不懂專業」,也認為自己沒有資格來插嘴。但一方面半導體業者朋友找我,送來資料,給我上課,問我意見。另一方面也有朋友怕我被「逼上梁山」說話,勸道:「上面早就定了放行,說也白說!」我想「白說」也罷,一則表明「不懂專業」者也不是那麼容易被矇混;二則天天在媒體矇混人的又何嘗真懂什麼「專業」?

 末了還有一點餘言,這回台聯成了媒體的眾矢之的,似乎已被封為「非理性」、「泛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代表。據我看,台聯勇氣可嘉,能夠使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引起全國重視和討論,避免了被偷偷矇混過關,並力圖挽狂瀾於未倒,其功不可沒。至於個別做法如要林信義副院長下台則不必。台聯切不可學連戰,今天逼李登輝下台,明天逼陳水扁下台,只求鞏固一己領導中心,落得個孤家寡人惹人厭。
(2002.03.13-14)

http://snews.8k.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