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阮銘目錄 首頁  1

胡錦濤訪美與三國戰略均衡

2

 中國從柯林頓時代「聯美壓台」到布希時代「和美裂台」的戰略演變,場合有所區隔:對美國的和,和中有鬥,鬥而不破;對台灣裂,分裂內部,反獨促統,制衡台灣不再通過華盛頓。所以這回連戰趕在胡錦濤訪美之前,到華盛頓去反獨促統、反李打扁,充當中國分裂台灣的馬前卒,便令人格外訝異。


3

 胡錦濤四月廿七日至五月三日美國之行,不會出現中美關係的戲劇性進展或達成何種具體協定。美方所強調的,也只是讓中美領導人坐在一起,交換看法,並了解對方這是就表層而言。若深一層觀察,胡錦濤、布希的華盛頓之會,可以視為台、美、中三國關係,經過柯林頓、江澤民時期的動盪不定,進入到新戰略均衡點,至少可以保持太平洋十年太平。

台美中三國戰略均衡的演變

 A、尼克森、毛澤東均衡(1972─1978)

 一九七二年尼克森、毛澤東確立美、中聯合制衡蘇聯的全球戰略,長期擱置台灣。照季辛吉的說法:「毛一點兒也不浪費時間,開門見山就向尼克森表示,台灣是小問題,世界才是大問題,中國不會用武力對付台灣,我們可以暫時不去管它,等個一百年吧!美國人想了二十年的這個擔保,毛澤東並沒有要求回報。」(Henry Kissingger:Diplobmacy)

 這一戰略包含兩個均衡點,其一是美、中、蘇大三角戰略均衡,制止了蘇聯向全球軍事擴張;其二是台、美、中小三角的戰略均衡(美國既同台灣──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又同共產中國建立了雙方互設大使館聯絡處的官方關係),保障了1972-1978太平洋風平浪靜。

 B、第一次破壞戰略均衡(美國對台斷交、廢約、撤軍)

 美、中聯合制止蘇聯擴張,符合美、中雙方國家利益,本來不需要美國出賣台灣討好中國。何況就七○年代末的國際形勢來說,蘇聯對中國的威脅遠遠超過對美國的威脅,中國有求於美國也遠遠超過美國有求於中國。因此,卡特、布里辛斯基以出賣台灣人民換取同中國建交這種不可思議的行為,只能以荒唐的意識形態偏見來解釋。布里辛斯基是波蘭裔美國人,具有親中反蘇的民族主義偏見;他把共產主義區分為壞的共產主義(蘇聯)和好的共產主義(中國),主張台灣在中國鄧小平的「商業共產主義」治下「繼續保持其商業自由」。(Zbigniew Brzezinski:The Grand Failure)

 布里辛斯基全盤接受鄧小平的「三條」(對台斷交、廢約、撤軍),還對鄧說:美國將表示期待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這只是為滿足美國國內需要,對中國不具約束力,但希望中國不要反駁。如此奴才姿態讓鄧小平喜出望外,鄧立即宣布「中美兩國建交,標誌台灣歸回祖國提上議事日程」,接著又將「完成祖國統一」列為「八十年代三大任務之一」。(當時鄧小平根本沒有考慮港、澳問題,想不到不久後英國首相也主動把香港送上門來。)

 這是第一次破壞台、美、中三國戰略均衡,使台灣處於1950年韓戰以來最危險境地。卡特、布里辛斯基不但犯了戰略錯誤,而且策略上採取欺瞞本國國會和人民的手法,選擇在國會聖誕長假期間發表公報,宣布對中國不具約束力的和平謊言。後來由於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作為恢復均衡的補救措施,卡特競選第二任失敗下台,特別是蔣經國堅持台灣與中國「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方針,才使台灣轉危為安,免於被中國吞併危險。

 C、第二次破壞戰略均衡(江澤民、柯林頓「戰略夥伴」打壓民主台灣)

 江澤民聯美壓台、文攻武嚇、外交封殺,比毛澤東、鄧小平更具侵略性。當時蘇聯共產帝國已瓦解,台灣人民創造經濟奇蹟、民主奇蹟,使台灣成為現代自由國家。而柯林頓根本無視全球戰略環境的重大變化,事事、處處配合「北京暴君」,公開宣布對台「三不支持」,指責李登輝「給美、中兩國帶來麻煩」,派人去聯合國總務委員會發言封殺台灣入會案,徹底破壞了台、美、中三國戰略均衡。胡志強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在柯林頓指揮下到總務委員會齊唱「一個中國」封殺台灣入會案後驚呼:「台灣外交已進入暴風圈」。

 柯林頓、江澤民這對「戰略夥伴」,不但有飛彈,還有美國的「中國通」、中國的「美國通」,競相通過各種「軌道」,拋出種種「中程協議」(Interim Agreement)、「台灣交易」(Taiwan Deal)、「長期大架構」(Big Picture in the Long Term),萬變不離其宗,就是美中聯手把台灣套進「一個中國」絞索,實現「漸進式吞併」。台灣渡過這第二次危機,靠的是民主奇蹟。柯、江聯手打壓民主台灣不但遭到台灣人民抵制,同時遭到美國國會、人民、輿論的抵制。

 《紐約時報》專論指出:柯林頓「強化中國極權者實力的同時,剝奪一個自由民主國家參與國際社會的權利,使美國長期以來支持自由權利的名譽受到嚴重污損」。而李登輝總統堅持民主化、本土化路線,堅持台灣主體、台灣主權,提出兩國論拒絕把台灣套進「一中」絞索,終於使台灣走出江澤民、柯林頓聯手製造的「暴風圈」,迎來民主台灣外交的燦爛晴天。

 D、布希主導新的戰略均衡

 美國前後兩位民主黨總統卡特、柯林頓,都在出賣台灣失敗後讓民主黨失去總統寶座,應非歷史的偶然。尤其是柯林頓,當政期間經濟持續增長也未能掩蓋他的全球戰略失誤。布希總統把糾正柯林頓的全球戰略錯誤提到了優先位置。美國正進行三十年來最重要的戰略轉變,正如布希在二○○一年五月一日國防大學演說中指出,「三十年前那截然不同的時空已經過去。」新戰略是終結霸權分割世界的雅爾達格局,開創新世紀的自由與和平新戰略。即聯合世界自由力量制止戰爭與恐怖主義威脅,戰略重心移向亞洲,因為蘇聯對自由的威脅不再存在。

 在亞洲,布希恢復柯林頓破壞的戰略均衡,把柯林頓的共產中國優先戰略糾正過來,把自由國家的聯合提升到優先地位。

 在台、美、中三國關係上,布希糾正了美、中聯手壓台,把台灣套進「一中」絞索的柯林頓戰略。布希的新戰略,是「助台和中」,保持三國之間的戰略均衡。一方面幫助台灣防禦中國的威脅,另一方面也不把中國當做敵人,而把中國如實地看作一個走向尚不明確的不穩定國家。柯林頓的交往是退縮性的交往,鼓勵中國得寸進尺、軍事擴張。布希的和平交往是進取的,在經濟貿易等互利的領域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同時在人權、武器擴散、台灣等雙方有重大分歧的領域,毫不模糊地表明立場,進行對話;通過和平交往影響中國良性演變,是「和中促變」。

 E、胡錦濤訪美將是新均衡的開始?

 中國一開始對布希均衡沒有認識,還想用對付柯林頓的老辦法,以為中國硬一點,布希就會像柯林頓一樣軟下來。結果中國愈挑釁,美國助台愈不含糊。現在中國已看出美國戰略轉變,不得不跟著調整。江澤民最近講「不要因小失大」,同美國和是「大」,鬥還是要門的,但適可而止,「鬥而不破」。「聯美壓台」對布希政府無效,柯林頓時代走進台北最近的路是通過白宮,現在此路不通,已改為「和美裂台」。所以胡錦濤訪美,有可能在保留雙方重大歧見的同時,進入新的均衡,像毛澤東、尼克森曾經進入的那種較為穩定的三國戰略均衡。胡錦濤會在美國照本宣科重申三個公報、一中原則、和平統一;但不會要求同美國聯手壓台。因為胡錦濤了解,布希不是柯林頓。

美國豈能支持連戰分裂台灣?

 中國從柯林頓時代「聯美壓台」到布希時代「和美裂台」的戰略演變,場合有所區隔:對美國的和,和中有鬥,鬥而不破;對台灣裂,分裂內部,反獨促統,制衡台灣不再通過華盛頓。所以這回連戰趕在胡錦濤訪美之前,到華盛頓去反獨促統、反李打扁,充當中國分裂台灣的馬前卒,便令人格外訝異。

 連戰充當中國分裂台灣的馬前卒,早已獲得中國共產黨賞識,誇獎他同李登輝、同陳水扁、同民進黨「劃清三條界限」。同李登輝分裂,同陳水扁分裂,同民進黨分裂,當然是很大的「裂台」業績,但那是在台灣內部幹的。這回跑到美國去「裂台」,跑到華盛頓美國全國記者俱樂部去「裂台」,究竟是怎麼回事?

 據了解,四月十八日連戰被華府全國記者俱樂部邀去的,不是政治領袖的午餐演講會,只是小型的「新聞人物記者會」。俱樂部國際部主席希克曼怕美國記者沒興趣來,特意把華府美利堅大學國際事務專題討論課的一班學生邀來聽,讓容納五十人的小會議室塞得滿滿,學生近四十人,台灣記者十人,其他日本、中國、美國媒體各數人,無一重要人士參加。

 台灣媒體的報導,偏重於連戰攻擊李登輝已經「過氣」(passe)、「無足輕重」,李、扁之間是「權宜結合」(marriage of convenience)等人身攻擊部分。其實對連戰來說,這篇演說的主旨是在對共產中國分裂台灣戰略作出全面呼應,是在胡錦濤訪美前夕趕來向中國領導人表忠心。

 連戰演說的主題是「台灣與國民黨何處去?」

 連戰明確回答:「該往何處?我們接受一個中國,yes,but」。

 「yes」是對共產中國、對美國、對世界講的,連戰說:「可以讓北京宣稱一個中國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but」是騙台灣人的:「台灣可以宣稱一個中國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這是中國歷史典型的保存雙方面子的解決方案。」

 請注意:連戰的「解決方案」,與過去國民黨所謂「憲法一中」已經完全不同。「憲法一中」的中華民國,指「海棠葉形」的中國,不只包括「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包括「大陸地區」的蒙古共和國。而連戰「解決方案」裡的「一個中國」,卻只是「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但他又說「可以讓北京宣稱一個中國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末台灣既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又不再擁有台灣之外的海棠葉形或老母雞形中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自然就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了。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將在「一個中國」中扮演什麼角色呢?連戰說:「一面幫國際社會進入大陸,一面幫中國大陸融入世界」,在國際社會中的獨立主體被連戰取消了,淪為替中國當買辦、掮客、媒婆之類附庸腳色。

 要讓「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取消獨立的主體地位,套進連戰設計的新絞索,成為「一個中國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必定遭到認同台灣主體的國民反對,造成國家的分裂。這點連戰心中一清二楚,所以他預製了一個罪名「本土新義和團之亂」,誰反對台灣被中國吞併,誰就是本土新義和團作亂,可以請共產中國來「平亂」!用心何其毒也?

 這裡不過指出連戰演說的要害,其他如誣蔑「台灣民主正在衰退」、「倒退的民主,只會議大陸對民主反感」,攻擊「台北的政策穩定地走向台獨」、「扁政府在護照封面加印Taiwan字樣等切香腸的作為,令中共懷疑陳總統推動漸進式台獨」等等,字字句句,通篇充斥欺騙、煽動、挑撥離間,要了解什麼叫中國分裂台灣的馬前卒,連戰演說實在是一篇難得的教材。

 連戰也確實引起了中國記者的興趣,問他有沒有意思訪問中國,推動一個中國?連戰含糊答曰「願在適當時間訪問」。

 其實,連戰這篇演說,字字句句都在「推動一個中國」,是在講給中國領導人聽,幫中國領導人在美國推銷「一個中國」。

 然而,在華盛頓,誰能支持連戰分裂台灣,讓中國吞併台灣呢?恐怕胡錦濤來華盛頓,也不會支持連戰,他未必願意失去同布希一道致力於台、美、中戰略均衡的歷史機會呢。

三國戰略均衡中的台灣選擇

 美國的「助台和中」,中國的「和美裂台」,能不能實現新世紀的三國戰略均衡呢?

 台灣在三國戰略均衡中處於關鍵位置。三國能否找到戰略均衡點,相當程度上將取決於台灣的選擇。

 台灣的正確選擇,是聯美和中,和中(中間的中)有防(防禦中國分裂、吞併)。既不可反美降中,也不必聯美反中。美國自己也是和中不反中,和中(中間的中)有防(防止中國軍事霸權擴張),並不要台灣反中。反美降中派說美國把台灣當做反中「馬前卒」,是蓄意挑撥。

 台灣的優勢,一是自由民主,二是經濟實力,三是戰略地位。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戰略考量,台灣都應選擇同美國聯合,不可選擇同美國分裂。值得警惕的是,今天的反美降中派,當柯林頓支持共產中國軍事霸權擴張,同江澤民聯手打壓民主台灣之時,他們對美卑躬屈節、奴顏婢膝,唱和柯林頓的「對台三不支持」,攻擊李登輝堅持台灣主權是「麻煩製造者」;而今布希支持台灣民主,幫助台灣防禦中國軍事威脅之深,他們反倒當起反美先鋒來了。什麼「華府對台北進行政治加碼的動作一定會增加台海軍事衝突的風險」;什麼「可以確定的是,中美台三角關係出現失控局面的風險正逐漸加大,一旦失控台灣將是首當其衝。」(朱雲漢:(
正視台海戰略角力白熱化的潛在風險),《中國時報》2002.04.22版二。)一派危言聳聽,似乎台灣今天不拒絕美國幫助、不投進中國懷抱,馬上就要被美國當作「馬前卒」葬送於「台海軍事衝突」之中。

 事實勝於詭辯。對美國來說,助台才能和中。美國不幫助台灣,讓台灣喪失政治、經濟、軍事實力,處於相對於中國霸權的軟弱地位,中國一定加速分裂、吞併台灣,就難以「和中」,也難以「促變」。對台灣也一樣,聯美才能和中。台灣若拒絕在政治、經濟、軍事上聯合美國,使自己陷於孤立無援,正好給中國提供分裂台灣、吞併台灣的機會。只有台灣團結、聯合美國和一切自由民主國家,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不給中國製造分裂的縫隙,兩岸才有可能實現平等的和平合作關係。所以台美聯合,是實現三國戰略均衡、防止中國分裂吞併台灣,維護台海和平的基礎。一旦破壞這個戰略均衡的基礎,台灣將面臨非戰即降的恐怖命運,中國也將失去終結共產恐怖制度走向自由、和平的機會。

 連戰嘲笑台灣人「自戀、自耗」,似乎只有讓台灣人輕己戀中,把力量消耗到中國去,台灣才不會「空轉虛耗」。而這就必須讓連戰和他的「中國國民黨」回到「駕駛座上」,讓台灣「重新啟動」,駛向「一個中國」,台灣才能得救。連戰的「只有一個中國才能救台灣」,與江澤民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歷史滾滾向前。強權分裂世界,大國吞併小國的舊時代已經passe,代表那個舊時代的舊人物柯林頓、江澤民、連戰也隨之passe。一個自由國家的聯合VS.戰爭與恐怖主義的新時代已經來臨。回到舊時代列車駕駛座重開歷史倒車,不過是「過氣」人物的陳年夢囈。新時代列車駕駛座上的新人,將找到自己的戰略均衡點,將列車駛向自由的未來。
(http://snews.8k.com)


(2002.04.27)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