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淵專欄 回首頁 

請給台灣年輕人多點掌聲

 

 西元2002/2003年對台灣的年輕學子並不是個好年。於教改事件中他們被稱為「犧牲品」;在商業周刊報導中他們被形容為「懶惰」,「不如上一代」,也「不如大陸學生」;在經濟前景上,他們多數將「面臨失業」,在中國肺炎肆虐時,他們被當成毫無獨立思考能力的笨蛋,而取消了多種需要大腦的題型。現在聯考結束即將放榜,不少失志的年輕人又將被冠上「被寵壞」、「不用功」的標籤。

 這種對年輕人灰色的描述,並非突來的批判,而是源自於傳統。

 在中國文化中,年輕幾乎是一個原罪,總被與「衝動」、「無知」、「散漫」、「好鬥」、「好色」等劃上等號,也因此這個社會充斥著各式各樣對年輕人的制約。例如,我們考試的花樣是舉世之冠,使得學生從小就被迫要乖乖、要聽話、要唸書,否則將被打入「牛鬼蛇神」、「自暴自棄」之流,被編入放牛吃草班。但將年輕人的活力制約在特定框架的結果是,遵循這個框架的年輕人變得沈默,充滿無力感。而不依循這個框架,就要遭受嚴厲的處罰。

 相對於古老的中國,西方文化是充滿著對年輕的歌頌。年輕人的爆發力(如電影Animal House裡的學生個個都是「野獸」)是歡樂而非罪惡,不乖乖唸書是創意的來源而非自暴自棄,對異性的追求不是放蕩而是以愛情來滋潤生命。

 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之所以進步、強大,正是因為這種「歌頌年輕」的情操。他們勇於突破傳統,也因此,他們不斷在科學上創新、發明,不斷的改革既有的制度。「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不斷的改變」成為他們的格言,年輕成為改變的原動力。

 所以,中西文化在對年輕的認知上有極大的差異,中國強調「制約」與「責難」,西方則是「自由」與「鼓勵」。

 今年參加聯考學子的父母們必須認知這個差異,並擺脫中國傳統文化對年輕人的束縛。畢竟,台灣不及西方先進國家之處在於其國民的「創造力」不足,而「創造力」的培養需要「自由」與「鼓勵」,而非「制約」與「責難」。

 所以,台灣必須要塑造出對年輕人正面、鼓勵與包容的文化,如此,台灣人將不再是中國人,而我們的年輕人也必將有信心及能力來挑戰這個科技進步神速及全球化經濟的二十一世紀。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07.08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