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淵專欄 回首頁 

謀殺是成名最快的方法

 

 「謀殺是成名最快的方法」,這是出現在2003年奧斯卡金像獎影片「芝加哥」的廣告名言。「芝加哥」電影描述著1920年代芝加哥的荒唐現象:殺人犯經過媒體的塑造,竟成為社會的英雄(雌)人物。原本是一部1975年製作於百老匯的舞台劇,這部影片諷刺了一個因媒體而人格分裂的社會:一方面盲目的堅持正義,一方面又以追求正義之名而將殺人者美化成英雄(雌)。新聞媒體的傷害,被赤裸裸呈現在螢幕之前,以電影媒體來反思新聞媒體,提醒美國社會不能掉到偽善的陷阱。

 不幸的是,台灣媒體並未能體會「芝加哥」的真諦,使得其電影情節,發生在真實的台灣。名列十大通緝要犯的陳由豪以三封信,指責總統府「已成黑金政治中心」。陳由豪成為十大通緝要犯,並非沒有原因:他債留台灣,高達623億;逾期不還,也高達185億。在2000年時他捐給民進黨一千萬元,但捐給國民黨及親民黨各一億。這當然只是2000年的捐款而已,若把以前他對國民黨的捐款都加起來,可能是2000年的數倍,而他從中的獲利,當然更不計其數。

 所以,陳由豪的罪名雖不是殺人,但卻比殺人更可惡十、百倍。可是,就有如「芝加哥」電影的情節,擅於操作媒體的陳由豪,竟搖身一變成為媒體「勇於揭發黑金」的英雄。而以「掃蕩黑金」為政績的民進黨,竟被逼得毫無招架之力。

 二月四日中時及聯合報都以民進黨的公開收據為頭版圖片,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印象,而同時間國民黨的收據圖片卻不見蹤影。此時此刻,陳由豪應當正在偷笑,伍澤元大概也準備打包回府。反正,有如「芝加哥」電影中的蘿茜(Roxie)與維馬(Velma)兩個殺人犯結合演出定能瘋狂整個芝加哥社會;兩個台灣要犯的「衣錦還鄉」也必能造成更大的震撼。

 但是,台灣的黑金改革卻可能被謀殺掉了,總統的人格當然也逃不過被詆毀的命運。謀殺的確是成名最快的方法,1920年代的芝加哥是如此,2004年的台灣也不例外。而殺人者不只是個人,也可以是媒體。

 就在這一個星期,已故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在天之靈若看到了二月三日中時的頭版:「溫世仁情婦女兒,鑑定非他親生」的斗大標題,大概已在流淚。二月七日中時頭版「兩對法官通姦生子」的明顯版面,也將使整個法律界蒙羞。廿一世紀的台灣,婚外情已非異象,但為何二則新聞皆上頭條?原因無他,只因一個是人人敬重的溫世仁,另一是維護國家公平正義的法官。

 謀殺名人的人格已成為媒體獲利的最快手段。就在這個背景之下,加上政治意識形態的操作,這些媒體不再擔心陳由豪是什麼人物,反正,「訕君」不只能「賣直」,更能「賣報」,也能提高收視率。

 廿一世紀的台灣,因受西化而產生家庭倫理的錯亂,及政治獻金倫理的重組,兩者都是重要的議題,都應該是媒體的焦點。但是以道德為名,針對個人的清算,而不是對事進行公正論述的媒體,是謀殺、是鬥爭,是明朝張居正改革失敗的主因,也是中國二千年來未曾變法成功的罪魁禍首。

 不久之前,平面媒體如中時、聯合,及電子媒體如TVBS、中天都在嚴厲譴責「撕裂族群」的行為,都要求政黨要「停止口水」。可是他們本身的行為,又是如此的血腥、煽情。在台灣,媒體也因此成為是公認的亂源。可惜,如黑格爾的明示:人類的悲劇,來自於未能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台灣的媒體也未能從其錯失的行為中反省、改進,進而對社會有所貢獻。如果台灣因此而黑金復辟,這是台灣的悲劇。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4.02.11

最近更新目錄

snews100熱門話題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