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 回郭峰淵專欄 回首頁 

不為考試而活

 在台灣,我們若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大概沒有政府官員或教育專家會承認答案是「考試」。但實際上呢?台灣的教育和考試是一體兩面。而台灣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亂象叢生,主要原因之一是改革者忽視了這個考試文化的關鍵性。

 首先,我們也許會以為「為考試而活」的人只有學生,但其實它已無所不在。筆者多次利用上課機會,詢問在場中年學員跟兒女互動的狀況。結果顯示,對大多數的中年男性而言,除了考試,和子女幾乎無話可談,而女性則有其他議題可跟子女互動,但考試仍為核心。所以照顧兒女考試,似乎已成台灣中產階級的天職了。

 還有,自從數年前政府喊出加強英文教育以來,市面上各式各樣的英文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而生,很多幼稚園也都搖身一變,成為「全英文」教學,結果呢?這些幼兒不一定學到英文(因學語文需要瞭解其文化,否則將用英文講中文),倒是學到了如何應付考試或者參加比賽。

 而現行教改的九年一貫沒有統一教材,很多補習班或「e-learning」網站應運而生,專門輔導學生如何應付不同版本教育的測驗。所以,在台灣,考試不只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還是重要的商業、科技及政治活動,考試已然成為全民運動。

 但真的是考試考好了就學到了知識嗎?筆者一位同事的國小一年級幼兒,碰到了一個數學題目:一個大三角形裡被虛線分割成五個小三角形,老師問總共有幾個三角形?小學老師的標準答案是五,我和我的教授同事認為最少是六(因有不同組合),他的六歲幼兒說只有一個。被問為什麼?他回答說:「虛線的三角形不能算。」

 從幼兒發展的觀點,尚處於感官運動(sensorimotor)的他,有個完美的答案。但被老師認為答錯的他,卻感到迷惑與惶恐。在台灣,類似的情形在每個人的求學過程中將出現千、萬次,到他(她)成年的時候,他(她)的生命力已多少被折磨得殘缺不全。

 不能適應者,是所謂的問題學生,受到社會更多的歧視;調適成功者,則成為過五關斬六將的考試專家,學會玩高明的文字遊戲,取得越來越高的學位。這樣子,他們搖身一變,成為「知識份子」,可以嘲笑「沒知識的鄉下人」,可以言其所不知,行其所不能言,知與行幾乎已完全無關。這就是台灣教育的現況,將中國儒家的「知行不一」文化貫穿到家庭、政治、經濟,甚至是科技制度之中。

 所以,台灣的教育已畸形到有考試而無評鑑,有學位而無知識的地步,現行知行不一的考試制度非改不可。換言之,我們需要一套完整的、人性的評鑑機制,來取代要作表面文章的筆試。

 而這個改革,又必須以小學及學前教育為重點。事實上,以兒童發展觀點而言,每個兒童皆具多元智慧,每種智慧則各有其發展時程,而符號(symbolic)智慧則是在接近青少年期,才會快速成長。在十二歲之前,以筆試為評鑑工具,根本是違反了兒童發展的原理。也因此,小學五年級之前的測驗,除非有必要(如語文學習),必須廢掉筆試,並以多元的評鑑來取代。這種改革,將使兒童的知 與行密切結合。這種知行合一的小學教育,也將為以後的中等、高等教育奠下雄厚的基礎。

 中國儒家「知行不一」的文化至今尚深植於台灣教育制度中,造成「為考試而活」的畸形現象,實是我們共同的悲哀,也是台灣之恥。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和現代科學的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Empiricism)相互排斥,造成了至今科學仍無法在台灣生根。所以,根除這種劣質文化,是當前台灣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而當「知行合一」能落實在教育及其他制度上時,台灣將能躍升為真正的知識社會。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2.08.21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