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問題《經社篇》 郭峰淵專欄 回首頁 

殺雞取卵的遊牧經濟

 人類經濟的發展,是由遊牧演進到農業,之後到工業,最後到現代的科技。這發展過程告訴我們「定居」和「深耕」有其生存上的競爭優勢。尤其是在高科技為主的經濟,非但不能脫離,反而更依賴此定律,美國的矽谷即為一明例。現在資訊科技相關的創新,仍是非矽谷莫屬。

 但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卻違背了此定律,企業出走到中國,而變成了二十一世紀的遊牧民族。他們的論點很簡單,認為如此才可享受中國廣大市場的好處。只是他們忽略掉了成功的遊牧民族非常少數,例如像縱橫美國西南大陸的阿拿沙基印地安人,一千年前就突然消失。從經濟上來分析,遊牧民族面臨了環境及資源的不穩定性,其消失是必然的宿命。今天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是否也將遭遇相同的命運呢?

最近更新目錄

 的確,今天中國的經濟環境充滿著各種變數。它的外債非常高,僅略低於其外匯存底。它的金融體系壞帳很高,是台灣的數倍。它的人口結構呈「倒金字塔」型,未來人口老化將成為其最大的經濟負擔。它的人民極度不誠實,這是文化大革命的遺毒,並將成為下波社會動亂的種子。它仍是獨裁統治,但面對龐大的社會改革壓力,而宗教所引起的動亂是這種壓力最明顯的指標,五百年來,明、清王朝的衰亡都和宗教動亂有關,現今的中國,共黨政權是否也將崩亡呢?今天到中國投資的科技遊牧民族就是面臨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其存活率有多大呢?

 而在資源方面,遊牧民族最欠缺的是社會脈絡。全錄(Xerox)的PARC研究中心主任約翰.布朗在鑽研美國矽谷的生態之後,下了結論:個別企業的成功,絕大多數是因為矽谷,而不是其個別企業。矽谷的生態,是由很多有形及無形的社會脈絡所建構而成。有形的脈絡包括了各式各樣的專業社群、教育機構、社交場合等,而無形的脈絡之中最重要的是認同(Identity)及對其專業、土地、企業或社會的集體共識。

 這些認同是同一文化下累積的無形資產,更重要的是,它是歷久不衰的企業根本,根據《基業長青》一書的作者詹姆斯.柯林斯與傑利.薄樂斯的研究,由認同所產生的價值觀使得企業員工可以無怨無悔地付出、可以突破傳統地創新。

 然而,對中國大陸而言,它正進行各式各樣的建設,它也給企業各種優惠措施,但這些建設及優惠卻是將它的文化連根拔起。沒有長江三峽、沒有地方歷史的中國人民,將不再有共同記憶,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這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對遊牧的台灣科技產業,更是一種威脅。

 有人會說,如果台灣科技產業不進駐中國,其他國家必定進駐,使台灣企業無利可圖。講這種話的人忽略了歐、美、日的科技產業,仍然是根留其祖國。事實上,這些強國的企業,仍延續百年前其祖先殖民手段的作為,只是利用落後國家如中國的廉價資源。台灣到中國的企業則不然,他們沒有根,事實上,他們可以說是殺雞取卵。

 而殺雞取卵的下場是可預期的。人類歷史告訴我們,遊牧民族可在短期間成功,但長期而言,他們必亡無疑。蒙古帝國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但他們入侵中國之後,遊牧的特性使得他們在短短百年之內即被中國醬缸文化所吞蝕。「定居」與「深耕」仍是生存的最佳途徑,聰明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之流的企業家,若能認清這個歷史的事實,他們的企業將能避免一場可預期的災難。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3.02.06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