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對民主價值的漠視或曲解

[2007/05/18]


 台灣的輿論界,近年來多數被市場需求束縛,常見快速熱鬧與見風搖擺,卻較少談論民主價值者。庸俗化的結果,有些大發讀者投書人,幾天後一躍而為大報所謂「專欄作家」,甚至因讀者投書而獲層峰青睞,成為重要的獻策座上賓;然言論依舊乏味,只不過多了若干傲慢之氣,所謂「意見污染」因而甚為常見。

 輿論貧乏,知識社會就很難賞心悅目。舉例而言,民進黨總統初選已落幕,產生大獲全勝的準候選人,本來這是一件民主盛事,也是執政的民進黨的嚴肅之事,但未聞落敗者滿心歡喜來向勝出者祝賀,並期許未來民主之路會更好,反而是勝出者不敢稍有笑容,誠惶誠恐,要去向落敗者慰問與「道歉」。

 這當然顯示一種勝不驕的氣度,但何嘗不是迫於輿論的膚淺非理性壓力,而必須有所回應。民進黨所進行的總統初選,公開而熱烈,本來是難得一見的民主喜悅,但在輿論的集體扭曲下,卻變成哀鴻遍野,或是部分輿論所呈現的,那一股陰陽怪氣的不認輸歪風。

 在正常的民主原理下,掌握全國行政權、由總統任命的官員閣揆,在決定投入總統初選時,本來應該辭去現職以便專心競選,也免去行政不中立的質疑,而既未辭職參選,在初選落敗後,也是理所當然要辭職下台,因為這些都是民主的必然過程。

 然而,我們的閣揆,卻在某本土媒體的鼓舞下,堅不辭職,一直到數天後發現社會氣氛有異(因為執政黨正在等待為新出爐的候選人,展開配合節奏的新局),才負氣般宣布辭職,徒讓媒體拿「權力鬥爭的結果」作文章。一件理所當然的民主風度舉措,卻遭到繪聲繪影,全因輿論對民主價值的漠視或曲解。

 對民主精神的曲解或褻潰,也出現在另一參選落敗者黨主席身上。這位參選人在競選期間,曾以推動「正常國家決議文」為政見,落敗後卻宣稱已獲總統背書,還是要全力推動。如果說這不算「不認輸」,那又是什麼?更可怪的是,他所宣稱的推動理由,竟是因為「不放心勝出者的某些主張」,大言不慚到這種地步,民主風度全拋到腦後了。

 總之,這些人似乎一時之間,還不能接受選舉結果,一種「選後症候群」的發作(參與激烈選舉者,在選舉結束後,據說有幾個月時間,情緒仍會陷在選舉中的激越),令人感到好笑,但部分媒體輿論的淺碟子思維,不能加以制止,反而推波助瀾,恐怕仍應負相當的責任。

 從這一段輿論的脫線期來看,本土大報也有失大報風格,常陷歇斯底里,仍不甘承認它所力挺的參選人敗選的事實。相對的,另一參選人副總統呂秀蓮,最近反而常有醍醐灌頂之言。

 譬如,她發現一貫霸氣強勢的本土大報,似乎持續在分化扁長關係,也有意逼迫謝選擇蘇當副手,就以過來人身分,語重心長提醒將代表兩黨參選的謝、馬,挑副手一定要選擇理念契合者,(起碼對出線的候選人,有發自內心的尊敬吧),至於那種選前激烈廝殺,又各擁山頭者,實在不宜共同進入總統府,「否則兩派人馬每天鬥來鬥去,總統如何能專注於國政」?

 呂秀蓮也提到一個制度的現實面:根據我們的制度,正副總統參選人固然是搭檔競選衝刺,但好不容易當選後,副手可能也想有大展長才的機會了,但這時總統卻提名一個閣揆,這個人可能在大選時並沒出力貢獻,卻在一夕之間,成為權力的收割者,副手只能乾瞪眼!

 換言之,現在搶著要當副手的人,屆時會甘於有名無實的政治狀態嗎?或是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奪權計畫,而使政局更陷不安?以獨報及其所力推的人選,兩者之傲慢霸氣乃眾所皆知,屆時謝長廷將遭逢什麼危機,用膝蓋想也知道。

 而綠營的所謂「合作」,又難道只有搭檔一途嗎?陳總統二○○四年既不想找的搭檔人選,又為什麼現在要推給謝?總之,站在民主價值之上的輿論,才能使台灣的發展一步一腳印,而不致掉入「狗追咬自己尾巴玩耍」的民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