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海兒專欄

《海兒專欄》

產業「中國化」絕非「國際化」!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幾年,台灣的媒體不斷的鼓吹產業西進,並將其與所謂的「國際化」畫上等號,許多的統派政客與政論名嘴甚至於還將政府管制高科技產業西進的政策批評為「鎖國」,彷彿只要不開放高科技產業到中國投資設廠的話,就是違反世界潮流,台灣的經濟就會因此而崩潰似的。

 姑且不談這樣的觀點本身暴露了這些媒體與政客們內心那種「中國即世界」的意識型態,是相當的荒謬可笑,純粹從投資學的觀點來看,將雞蛋全部放在中國這一個籃子內,就違反了投資風險必須儘可能分散的常識。如今,由於人民幣在上星期閃電升值,對於台灣在中國設廠以出口為導向的電子業造成了相當大的衝擊,除了會對那些在中國設置生產基地、以美元計價出口導向的台灣科技企業,相對增加其成本外,升值所帶來的匯損也使得獲利受到影響()。

 另外,根據中國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霍建國表示,人民幣升值幅度若超過5%,中國出口恐下滑()。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卻坦言,上週人民幣升值只是第一步,加上美國對於2%的升幅表達強烈不滿,是以,一般認為人民幣將進一步升值的可能性是非常的高()。由這種種的跡象來看,台灣過去幾年在媒體與統派政客盲目地鼓吹西進,以及「台灣接單,(中國)大陸出貨」,想要利用中國廉價的生產成本取得國際行銷優勢,進而擴大產業規模的策略,現在看來已然是個失敗的策略。

 因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如果失衡,到最後必然會成為政治問題,也就不可避免的必須以政治的手段來解決。過去許多台灣的企業希望利用中國廉價的成本以及人民幣緊盯美元所形成的相對成本優勢,為自己的企業創造在國際競爭的優勢,其結果便是造成今天因為美、中貿易逆差擴大,導致美國不斷逼迫讓人民幣升值的局面。

 事實上,即令撇開這一次人民幣對於西進中國的台灣企業之衝擊不談,如果檢視過去幾年來西進中國的台灣企業之發展情況,將會發現,台灣的企業想要藉由西進中國將自己變成世界級的跨國企業,恐怕只是一場空笑夢!

 根據美國「商業週刊」最新一期刊登的「全球品牌一百強」榜單,在全球領先的一百個品牌中,共有五十二個美國品牌,比2004年減少了六個,上榜的德國品牌有九個,法國為七個,日本為六個,而韓國的「三星」和「LG」兩大品牌也榜上有名,獨獨台灣與中國的品牌一個都沒有上榜()。

 由這樣的事實可以發現,台灣的企業想要藉由西進中國作為躍上世界舞台的跳板,很顯然是太過於一廂情願!特別是與韓國這個對中國投資金額遠不如台灣的國家之企業相比,韓國企業擠進世界一百大品牌的成就,更無疑是對那些迷信西進的台灣企業一記當頭棒喝!

 若以現今世界的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在冷戰結束後,一些前共產陣營國家以及第三世界國家紛紛加入了西方先進工業國家所主導世界經濟體系,這些後進工業國家要發展經濟所能憑藉的,不外乎是如同中國一般相對廉價的勞力以及土地成本。是以,在這樣的局勢下,參與製造低階廉價品的國家越來越多,企業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後所能獲得的利潤也會越來越微薄。

 此時,長期來以加工或代工出口維生的台灣企業應該做的事情是進行技術升級,建立自有品牌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將自己的產品與這些新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後進國家所生產的低利潤廉價品區隔開來才是。然而,很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台灣企業卻還是墨守成規的將自己局限在過去的經驗,拼命西進到中國投資,不但反而造成產品的利潤更為微薄外,更是磋跎了自我升級的寶貴時光,讓原本與自己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韓國企業遠遠拋在後面。

 綜上所論,在現今這樣一個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全球競爭環境下,台灣的企業實在應該好好的重新認清楚,產業中國化不但並不等同於就是國際化,反而很有可能因為產業中國化之後,才是造成無法國際化的主因!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7.25

最近更新目錄

snews100熱門話題

TOP回上頁